一
“16年我在基层做扶贫入户工作,某次‘调研’期间,一场大雨让乡下的土路走不了车,雨后同事就带着我从山沟步行去山坡上的窑洞……”可能怕我无聊,侯瑛瑛同志在吃饭时提起自己曾经的“糗事”,她说话时细细的眉毛轻轻扬起,眼睛亮亮地映着灯光,故事便也随着她的表情变得生动起来了。
我的脑海里随之浮现出侯瑛瑛工作时的场景:雨后的高原黄土混杂植被,形成了天然的“水泥路”,走起来腿像戳进了湿漉漉的烂棉花,“大家都摔跟头”。反复摔倒爬起之间,侯瑛瑛黏着黄泥的脚悄悄冒出水泡,红肿蔓延至脚背,痛痒直钻上心尖,自是难以忍受的,却又怕露出来吓到别人,只得偷偷把袜子向鞋里褪了又褪——“两眼还望不到窑洞呢,双脚就已经被磨得不成形。”
“可能是黄花蒿,你大概是对黄花蒿过敏。”我从植物学的角度帮她分析,侯瑛瑛却只努努嘴,不置可否——她大概是不信的,毕竟庆阳的土地适合黄花蒿生存,黄花蒿在庆阳的黄土地上肆意生长,对于庆阳人来说,这大概是最常见也最平凡的植物了。
二
侯瑛瑛是共青团庆阳市委的工作人员,我认识她是在去庆阳参加活动时。彼时她一边忙碌于协调各种活动细节,一边在大厅里和同事一起迎接前来参与活动的同学们,从早到晚忙个不停。见面后,当我们对她的前期交接工作表示感谢时,她总是笑着摇头,归功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问她周边的景点美食,她又细致而周到地一一道来。她工作起来非常干练,和同学们说话时却柔和亲切,几句话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庆阳的第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根据侯瑛瑛的推荐前往住处附近的“小崆峒”观光。生长在丘陵平原地区的我们,因黄土沟壑绵延不绝不断地惊叹出声,又反复为眼底的野生植物暗中称奇:青杞的紫花安静娴美,硬阿魏的躯干柔韧纤细,随处可见的黄花蒿则是茂盛生长,近看一株株各有各的热情美好,远看却又仿佛全部与黄土地融成一片……我俩看得入迷,等返回住处时已是晚上六点多,超过了活动安排的领取统一服装的时间。当我们发现侯瑛瑛和她的同事依旧坚守在岗位上整理大家试完不合适的衣服时,心中的忐忑化为了愧疚,又在她们的耐心帮助中渐渐消散。我俩心中过意不去,本想上前帮忙,却被她们善意地拒绝了:“快去吃饭,去晚了就吃不上了!”等吃完饭出来,依旧有工作人员在整理衣服,我们想要帮忙却再次被拒:“你们远道而来辛苦啦,剩下的工作交给我们就好,快去休息吧!”
回房间的电梯上,有同学突然冒出来一句“甘肃人民好热情啊!”我狠狠点头,深以为然。这大概是一种不体现在某件事或某句话上的热心肠,像某种气质一样融入到人的性格中骨子里,站在他身边就能感受到。就如同你在黄土高原上遇见一株黄花蒿,哪怕你从不曾了解这种植物,哪怕你只是短暂接触,你也会为它的茂盛与热情而惊叹。“像黄花蒿一样热情”——这便是我对侯瑛瑛的第一印象。
三
在“像黄花蒿一样热情”的侯瑛瑛心里,一直装着繁育黄花蒿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侯瑛瑛聊天时,听她说得最多的就是她工作时遇到的事情:说起帮助过的留守儿童现在去到了父母身边上学,她表示欣慰;说起认识的很勤劳的农户生了重病,她遗憾扼腕;说到和同事们共同熬到半夜准备的活动受到大家喜欢,她嘴角止不住地扬起;说到曾经一起去扶贫的退伍军人“韩大哥”因肺癌去世,她语气沉重,无言叹息……或大或小的故事,像是侯瑛瑛生命海洋里面的颗颗珍珠,她如一个不知辛苦的小女孩,勤勤呵护细细寻取,用记忆的彩线将其穿成一串独属于她的项链,遇到人问便高高地举起——这是她顶顶重要的东西。将故事比作一块块黄土似乎更贴切,侯瑛瑛本就是一棵热情坚韧的黄花蒿,将长长的根须深深扎入庆阳的黄土地。
活动中有一程是去庆阳的农耕文化纪念馆,在参观本地植物的区块时,我注意到了墙上黄花蒿的照片与标本,讲解员顺着我的目光讲去:“这是黄花蒿,是大家在庆阳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一种植物,它太普通了,甚至是一种杂草;但它也很神奇,可以驱蚊、可作农药,甚至大家所熟知的青蒿素也是自其中提取。”现在回想起这一场景画面,如同我专注观赏一段纪录片时,耳边突然响起了一句亲切的旁白。这不仅仅是讲解员对黄花蒿的讲解,更像是我对旅程和记忆的注释:既是对黄花蒿的见证与记忆,也是对侯瑛瑛乃至这片土地上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物极其中肯的描摹与陈述。我们讲解着不同的人或事,却同样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不断喷薄生息而得以无处不在的热情与坚守。
而在当时,深入浅出的讲解词,却只是放飞了我的思绪,让我想到了在小崆峒遇到的野生黄花蒿远远看去和黄土地融为一片的样子——这竟是如此有用的一种植物!等思绪飘回来,我下意识地看向侯瑛瑛,侯瑛瑛可能不会联想到这种常见的植物与自己有关系,她跑到最前面给大家拍照。此时同学们正好随着讲解员向前走了一段距离,侯瑛瑛便和人群“融为一片”了。
四
离开庆阳的前一天,我麻烦侯瑛瑛给我介绍庆阳的文创特产,她利用下班时间带我去了附近的“锦绣坊一条街”。街不长,路的两边都是卖庆阳香包刺绣产品的店铺,侯瑛瑛似乎和任何一个店里的叔叔阿姨都很聊得来。据她讲,这些人只是她之前参加香包节志愿服务时“见过几面”,我却觉得不只是这么简单。店里面的叔叔阿姨看向她时总是带着亲切和善意。当然,也许是有方言的加成吧。侯瑛瑛在说起庆阳话时,语调依旧柔和,三分气势却平添在了举手投足里,此时的她稳重得让人震惊,是带着兵的秦良玉,挂了帅的穆桂英。她用方言帮我讲价,又和店里的阿姨交流最近的营业情况以及“销售技巧”:“顾客来买东西,好歹还要个体验感嘛,给人家一个包装带着也好看。”侯瑛瑛热心地给阿姨提建议。
“庆阳人还是太老实了!”出了店门,侯瑛瑛一直反复念叨着。
五
从庆阳回家是在上午,我坐出租车去高铁站,刚出市区,便看到形态不一的黄花蒿屹立坚守在黄土地上,它们随着风向我挥手,又划过车窗向后疾驰。带着离别的伤感,我又想到了侯瑛瑛,想起她对黄花蒿的过敏,想起她干练又热情,想起她对工作的回忆……
大概人们对于自己所熟悉热爱的事物,总会报以一种别样的情感,也许是无关对错的信任、是融入气质的热情、是长存记忆的珍重,是不计得失的期待……又或许是像黄花蒿对这片黄土高原那样的扎根与坚守。而在庆阳这片黄土地上,一直都有着这样的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一代代人,他们怀揣着这样厚重淳朴的情感,穿行过泥泞的山间道路,在苦难和挫败之间不断探索前行,心系民生实业,胸有高天厚土。最终在山间的窑洞处与人民群众相视一笑,便如同黄花蒿一样和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融为一体了。
我宕然朝离开的方向回望而去,慌乱拿起手机点下拍摄,黄土高原和黄花蒿在我的镜头里呼啸而去又飞驰而来,窗景视野里变幻着他们的战场舞台,一帧一幕都镌刻着他们的英姿傲骨。蒿丛和人群在同一片高原黄土上鲜活兴盛,闪耀着每一朵花以及每一个人的平凡的每一天,成就着每一段昂扬的生命旅程。
作者简介
郭锦川,安徽舒城人,学生,诗词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江淮时报》《合肥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等各报刊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