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正宁
建民族团结千秋业 绘和谐发展同心圆 ——正宁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刘效国)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产业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正宁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关系全县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任务,坚持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作为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抓手,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子。

金秋时节“丰”景美,肉牛茁壮膘儿肥。走进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天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宽敞整齐的标准化圈舍,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从牛栏里伸出头悠闲地吃着饲料,10多名农户正忙着给牛喂水、喂料、打扫牛舍卫生。该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农户+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领办,按照政府“建场、供场地”、合作社“代管、包运营”的方式分配收益,合作社每年稳定向村集体支付租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稳定增长3万元,带动周边养殖户18户。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开展良种引进、养殖指导、保险购买、牛犊回收、肥牛代售等业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肉牛产业,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合作共赢。

五顷塬回族乡孟河村聚焦文旅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效盘活幼儿园闲置资源,村集体出资创办“十大碗”民族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帮助村民就地务工。设立农特产品无偿代销点,帮助村民销售中华蜂蜜、野生木耳、野生羊肚菌、小杂粮等农特产品,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以上。由龙咀子村村民集资建办的正宁县益农塬食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五顷塬回族群众特色小吃“龙嘴点心”销售经营为主,采取订单式、定向化生产,专业化操作,统一化管理,雇佣当地群众,不断改良制作工艺,丰富回族点心产品类型,申报“甘味”农特产品品牌,年带动周边群众务工154人次,群众增收5.3万多元。

走进五顷塬九年制学校,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扑面而来,学校巧妙地将民族知识和文化融入校园每个角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廊,张贴着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语。孩子们亲手创作的手抄报、主题绘画、书法作品、手工作品,把“爱我中华”播撒在孩子们心中。操场上回汉学生一起跳绳、跑步、打篮球、玩游戏,欢声笑语充满了校园,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在西渠村文化广场上,回族群众齐聚一堂,欢快地跳着广场舞,“石榴亭”下回汉群众一起聊天,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广场,墙角下小朋友们在嬉戏玩耍,其乐融融。

近年来,正宁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来抓,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深入推进“石榴籽”工程,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精心组织开展了第21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深挖民族团结优秀人物和事迹,创作《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群众心中的好书记》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引导全县干部群众争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践行者。积极开展《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加快促进少数民族乡村发展,加大民族地区投入,持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在五顷塬回族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等工程,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观,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家家吃上自来水,户户院外有路灯,村村都有休闲广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