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镇荔园堡村俯瞰。赵彩霞摄
深秋时节,走进华池县南梁镇,遇见远山近水,看见蓝天白云,村舍俨然,田园丰饶,一幅灵动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近年来,南梁镇充分挖掘“南梁精神”丰富内涵,结合当地生态优势、农业禀赋,将文化旅游产业与当地种植养殖创新融合,从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整合优化农文旅资源,全力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南梁镇何沟门安置小区里,白墙灰瓦的小别墅错落有致,五彩风车长廊与道路旁的花朵,无不展示着田园风光安闲之美。何沟门安置小区紧邻南梁革命纪念馆、荔园堡等景点,依托村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设计了多样化的创意文旅项目,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方面需求,形成了独具南梁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
南梁镇副镇长何树安告诉记者,南梁镇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天津竭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利用何沟门安置小区,打造“一街二区四庄园”南梁镇文旅融合示范区,分别建设精品民宿、农家乐、农特产品展销馆等。推出文化、旅游、体育、美食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保护传承特色民俗文化的同时,还引进天津特色“非遗”技艺、餐饮等,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文旅产业,加入文旅融合发展队伍,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记者了解到,在南梁镇,像邵彩龙这样的“致富能手”越来越多,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南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荔园堡村党支部书记蒋大江告诉记者:“文创、美食、民宿、智慧四个馆每年可为荔园堡村集体增加15万元的分红收入。”
位于南梁镇街道的“南梁红嫂”绣坊,目前有优秀“红嫂”15人,“红嫂”们精心绣制的香包、枕头、拖鞋、布鞋、门帘、十字绣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南梁红嫂”绣坊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现场向游客销售的同时,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和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截至目前,销售额达20余万元,“红嫂”们人均月收入2300元左右。
赵星萍是华池县剪纸艺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她成立的华池县南梁红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走龙头企业带产业的发展路子,先后培训指导从业人员近千人次,带动4000多名当地妇女发展“炕头经济”,投身香包产业。
“南梁农文旅融合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以贯穿荔园堡村的新南二级公路为轴线,打造沿线红色旅游线;以九眼泉沟为景观节点,打造集水生态为主的观光区;以豆腐产业园为中心,打造以南梁豆腐为主的特色餐饮区;以何沟门为中心,建成集民俗文化、民宿为一体的传统农村生活体验区;以长征文化公园陕甘革命遗迹遗址再现工程为中心,打造旅游体验区;以扶贫车间和产业园区为中心,打造产业服务区;以荔园堡村‘八公里’公路沿线为中心,打造观光采摘区;以南梁二号院为中心,打造手工作坊区;以红色旅游小镇为依托,打造休闲游购区。”何树安说,南梁镇依托南梁景区,全面打造旅游经济带,促进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正在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新格局。
随着旅游人数增多,南梁镇的餐饮商家和大大小小的农家乐收入逐步增多,庆阳楠梁塬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建亮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园区共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创收50万左右。“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我和丈夫定居在南梁,对我们来说,在南梁的生活幸福且安逸,景区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留在家乡还可以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杨志慧是美食馆的茶艺师兼收银员,带着老公和孩子在南梁镇生活了10年,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为了让村民“有饭吃”“有钱花”,南梁镇倾力打造何沟门文旅融合聚集区,依托文创馆,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炕头经济”,增加收入;依托民宿馆打造南梁红色民俗村;依托美食馆,提供特色餐饮,让游客吃上“旅游饭”,让群众挣上了“旅游钱”;依托智慧馆,开设“红色故事小讲堂”“移风易俗小课堂”,进行红色影视展演,推动形成良好民风。
近几年,邵彩龙家的豆腐生意越做越好,豆腐供不应求。用本地产的优质黄豆和山泉水做出来的豆腐,豆香醇厚,口感细腻滑嫩。邵彩龙成立了华池县万家红特色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收入达30万元,并带动村里10户人家一起做豆腐,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