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立足辖区实际,从群众需求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每一个案件的办理中持续探索源头治理、能动履职的新路径、新方法,解千家万户急难愁盼。至目前,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以调撤方式结案607件,调撤率62.1%。
带上国徽,去当事人家门口开庭
“我都不用来回跑,没想到你们上门就把事情解决了。”一件义务帮工受害者责任纠纷案当事人李某,紧紧握着法官的手满怀感激地说。
据了解,邻居惠某建房,热心的李某前去帮忙,不慎从脚手架掉落致腿部骨折。双方因赔偿事宜未能协商一致,李某遂起诉到镇原县人民法院。
考虑到李某行动不便,承办该案的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法官将庭审搬到当事人家中,变“坐堂式”问案为“下沉式”服务。
庭审过程中,在理顺事件来龙去脉、了解双方心理预期的基础上,法官和开边镇镇村干部围绕争议焦点,从双方诉求中找到“破局”切入点,谈法理、摆道理、讲情理,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最终惠某同意赔付对方15000元,李某当场申请撤诉。
让法官“多走动”、群众“少跑腿”。对于农村的土地承包、婚约彩礼及相邻纠纷等案件,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以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把法庭搬到了田间地头。
通过上门调解,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近3年化解各类纠纷300余件,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午间法庭”,服务群众不打烊
4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如约上线,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对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进行远程视频调解。
在前期沟通过程中,法官了解到被告人刘某远在江苏昆山务工,而原告惠某因忙于农事也无法到庭。
得知这一情况后,法官决定采取“午间法庭”方式,精准对接当事人多样化需求,架起司法便民利民新通道。
远程视频调解过程中,法官耐心倾听原告和被告陈述,详细了解案件具体情况,释法说理、悉心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刘某当场将7000元借款通过微信转给了惠某。
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辖区群众主要以务农、务工为主,农忙时,当事人难以契合法官正常工作时间。为此,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适时推出了以调解纠纷、法律咨询、调查取证、走访送达为特色的午间法庭便民服务,节约了群众时间和经济成本。
群众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依靠网络打破地域阻隔和时空束缚,为当事人量身定制“农忙法庭”“云上法庭”等特色司法服务,让群众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法官+土专家”,获取纠纷化解新密码
“墙面出现裂缝,房子存在全隐患,我不同意支付工程尾款。”“工程质量没有问题,是你吹毛求疵。”
在一件农村建房合同纠纷案件中,因原告和被告对房屋质量问题存在分歧,案件审理陷入僵局。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法官邀请“土专家”老王前往现场对房屋进行实地勘验。
老王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工匠,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在群众中威信很高。经过“把脉问诊”,他给出了中肯的鉴定结果:房子质量存在一定瑕疵,但维修加固后,可以继续居住。
根据老王的鉴定意见,法官从法理入手,划定双方责任,在老王等人协助调解下,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这是开边法庭通过“法院+土专家”机制,化解涉农纠纷的生动实践。面对农村纠纷日益复杂多样、事务性强的特点,为了让公平正义以最优方式、最快速度、最佳效果实现,镇原县人民法院开边法庭以推动更多治理力量向前端发力为目标,广泛对接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发挥“土专家”作用,为纠纷化解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