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援西军奉命从镇原出发赴陕西省三原整编。9月6日,援西军在三原县石桥镇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二九师,辖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导团、骑兵团、辎重营、工兵营、炮兵营、特务营。原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的第十一师和十二师,分别改编为第三八五旅的七六九团和七七〇团。改编后,部队经过一段政治思想教育,经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三八五旅的七六九团开赴山西、河北抗日前线,三八五旅旅部及七七〇团留守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7年9月中旬,三八五旅旅部和七七〇团奉命从陕西省三原县出发,途经旬邑县到达甘肃省正宁县暂住一周后,旅部和七七〇团分开行军,于10月下旬到达各自留守地点。三八五旅旅部驻防庆阳,共400多人,王宏坤担任旅长,王维舟担任副旅长,耿飚担任参谋长,谢扶民担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冬,王宏坤奉命去抗日前线担任冀中军分区副司令员,王维舟继任旅长,耿飚任副旅长兼参谋长。1942年秋,耿飚调延安抗大学习,副旅长由陈伯钧接任。1942年冬,甘渭汉调任三八五旅任政委兼参谋长。旅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警备连、卫生处、特务连、通讯连等机构。
七七〇团团部驻防庆阳驿马关,团部约350人,团长由张才千担任,副团长由胡奇才担任;胡奇才调延安抗大学习后,副团长由卜万科接任;卜万科调任延安抗大研究班主任后,副团长由陈洪发接任;1942年,陈洪发调离,由宋景华接任,参谋长为袁渊。团部下设政治处、团参谋处、供给处、特务连、通讯队、电话排、机枪连、卫生队等。团部共辖3个营,一营500多人,营长卜万科,教导员陈生续。一营最初驻防宁县城,1938年11月,在国民党宁县县长方振武的不断寻衅闹事下,全营主动撤出宁县城,在白马铺暂住不久,奉命驻防镇原孟坝镇,1939年9月下旬奉命撤回驿马关驻防。二营400多人,营长张学文,教导员王厚安。起初二营同团部一起驻守驿马关,1939年9月下旬奉命接防三营进驻镇原县,12月底镇原第二次摩擦事件后撤回白马铺、夏涝池、驿马关一线留守。三营起初驻防镇原县,1939年9月下旬,与五营换防后奉命进驻孟坝镇,从孟坝镇撤回驿马关后又奉命去定边捞盐。1942年秋天,七七〇团全体指战员先后奉命开往大凤川开荒屯田。
三八五旅留守陇东期间,集生产、训练、战斗于一体,垦荒屯田,固守城防,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939年1月,国民党中央制定并实行“溶共、防共、反共”的政策,国民党陇东驻军与地方保安队勾结,先后两次向八路军留守部队三八五旅进攻,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武装摩擦事件。在反摩擦斗争中,旅长王维舟、副旅长耿飚指挥部队给予顽军以有力回击,迫使其坐下来与我方谈判,维护了统一战线,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胜利。
在紧张的部队训练和反摩擦斗争的间隙,三八五旅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开展了轰轰到烈的大生产运动。在王维舟、耿飚的带领下,旅部在开荒种地的同时,先后办起了光华制造厂、新华毛制厂、光华印刷厂等13处工厂,解决了部队吃粮和目常供应。三八五旅七七〇团奉命开赴大凤川开荒,仅1941年至1943年短短3年时间里,全团共开垦荒地34000多亩,生产粮食2500多石,蔬菜、肉食全部自给,不仅保障了部队供应,还把多余的粮食交给延安,送往抗日前线。
旅长王维舟带领三八五旅驻防陇东期间,为保卫、建设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做出了很大贡献。毛泽东对王维舟在陇东地区的艰苦创业给予高度评价,1943年亲笔书赠了“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题词。
王维舟,本名王天祯,四川省宜汉县清溪乡场人。1887年6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军长,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局局长,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
王维舟在留守陇东的9年时间里,密切联系群众,勤政爱民,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在庆阳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记在心中,每当农忙时节,他都要动员部队帮助群众春种、夏耘、秋收。在老百姓婚嫁丧葬时,他分别给以庆贺或吊唁。他经常走乡串户、访贫问苦,了解和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当他得知有些群众缺少柴火时,就派战士上山为群众砍柴。看到群众吃的多是粗粮,就动员部队以细粮换粗粮。逢年过节,他总要到老百姓家里“串门子”,在庆阳一带,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没有不认识他的。有一天,他下河担水,发现一名妇女领着孩子在城墙下挖“观音土”吃,经询问得知她是莲池民兵营长史华的家属,因为丈夫去延安集训,生活没有着落,只得挖“观音土”、吃野菜充饥。王维舟听后非常难过,他把母子俩带到旅部,给孩子馍馍和一些衣服,并亲自写信给县政府,为他们母子给了五斗米和一些钱。这名妇女逢人便说王旅长是个“大善人”。从此,“王善人”之名不胫而走,传遍陇东。此外,庆阳还流传着王维舟给一位老太太治“瘿瓜瓜”的故事。庆城西街有一个老太太,脖子上长了个“瘿瓜瓜”,转脖子都困难,她没钱看病,找到王维舟请求帮忙治疗。王维舟看见老太太痛苦的模样,十分同情,立即把老太太送到旅部医院,并指示免费治疗。经旅部医院诊断,治疗这种病需要做比较复杂的手术,当时旅部医院还不具备条件。王维舟没有把病人打发走,而是立即给延安中央医院发电报,请求援助。很快延安中央医院派来两名医生,其中一名是苏联外科医生。经过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摘除了“瘿瓜瓜”,治好了老太太的病。不久,王维舟指示三八五旅卫生院开办“利民医院”,专门为当地老百姓防病治病。
王维舟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阶级友爱精神,要团结同学、爱护穷人,孩子深受影响。一次,他和妻子发现孩子吃饭时只喝稀饭不吃馍馍,一问才知孩子是把馍馍省下来,带到学校里给那些没有馍吃的同学。1945年,王维舟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2月,王维舟奉命调离。离任那天,庆阳城3华里的街道两旁摆桌设茶,站满了送行的群众。他们争着和王维舟握手话别。王维舟从早上走到下午,才从北城门走到南城门。由于误了计划行程,他只得返回旅部,第二天清晨才在群众欢送的掌声中离去。晚清廪生张祥麟先生当天赋诗赠王维舟曰:
镇守庆阳已九春,
训兵有法爱平民;
万方多事频遭劫,
四野欢腾欣得人;
敬老尊贤不挟贵,
奉公洁己又怜贫;
俚歌载唱行旌动,
无计挽留只颂仁。
在三八五旅留守陇东期间,还留下了副旅长耿飚与庆阳姑娘赵兰香结为伉俪的一段佳话。1940年夏天,三十刚出头的耿飚在视察庆阳女子学校时,与庆阳姑娘赵兰香相识。赵兰香发现耿飚英俊潇洒,身材魁伟,谈吐不凡,虽为八路军首长,但待人和蔼可亲,丝毫没有架子。尽管军装已经洗得发白,但依然严实得体,她顿生爱慕之意。赵兰香出生庆阳殷实之家,端庄文静,聪明大方,耿飚一见钟情。两人随着交往的加深,遂确立了恋爱关系,并准备结婚。赵兰香的父亲赵占海,得知女儿要和一个南方当兵的结婚,死活不同意。他想给女儿找一个家庭富裕、有文化的本地人,他怕在外当兵的整天枪林弹雨,随时都会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后来在蔡畅的劝说下,赵占海终于同意了这门亲事。
1941年7月5日,耿飚与赵兰香在庆阳女子学校,按照陇东习俗,举行了简朴、热烈的婚礼。王维舟、蔡畅以及庆阳知名人士纷纷前来祝贺,一时在庆阳传为美谈。婚后,耿飚与赵兰香相互体贴,恩爱有加。他们借来了全套中学课本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在耿飚的帮助下,赵兰香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她积极配合蔡畅同志组织妇救会,走街串巷、走村串户向妇女宣传革命道理和党的抗日主张,鼓励妇女参加反封建、争自由、求解放的革命斗争。
耿飚和赵兰香的结合对庆阳青年妇女影响很大,她们一个个走出家门,投身革命,追求自由、幸福和解放。进步女学生樊惠兰、刘文英就是在这时与时任三八五旅七七〇团团长张才千、供给部部长汪运祖结为革命伴侣的。
(选自巩世锋编著的《陇东:说不完的革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