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张昶昶 雷云龙)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光荣的土地。
20世纪30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庆阳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
过去,这里因为地处偏远面临发展困境。现在,这片红色热土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
2015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第十三次革命老区建设工作会议,就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庆阳革命老区步入赶超发展的“快车道”。
十年来,我市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
作为能源大市,我市围绕传统能源产业扩量提质、延链补链,以打造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一体推进“油煤气、风光电、火储氢”。2023年,全市原油产量、加工量分别达到1130万吨、361万吨,比2015年分别增长45%、40%;核桃峪、新庄、甜水堡煤矿建成投运,原煤产量750万吨,是2015年的7.98倍,“陇电入鲁”、正宁电厂等重点项目即将建成投用;天然气开采从无到有,产量达到7.5亿立方米;新能源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235万千瓦、25亿千瓦时,均创历史新高。
为解决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围绕如何让“陇东粮仓”农业优质高效、绿色循环发展,提出在全域打造“种养菌循环互促、产加销一体推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探索形成“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体系,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2023年,牛、羊、猪、鸡出栏量分别达到21万头、210万只、68万头、4400万只,生产菌棒5965万棒,食用菌产量1.5万吨,农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19亿元增加到595亿元,增长86%。
“作答”老区振兴的新答卷,新质生产力必不可少。“东数西算”工程为庆阳老区加快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和国家规划的十个数据中心集群之一,规划的1.7万余亩的产业园区建设全面铺开,中国电信庆阳智算中心一期、中国移动(甘肃·庆阳)数据中心一期、提尔科技等数据中心项目建成投运。目前,建成标准机架2.1万架,算力规模超过3万P,智能算力消纳达到100%;对接数字经济企业3537户,签约819户,本地注册264户,数字经济产业从无到有、聚能成势。2023年,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突破1亿元,荣获“全国算力高质量发展”先锋奖。
庆阳有足够的历史长度和文化厚度,但没有足够的文化表达方式;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旅游业。为实现文旅产业破题开局、融合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文旅融合发展“1+5”政策措施,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五大行动”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组织编纂《庆阳历史文化大观(丛书)》,举办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和岐黄文化论坛,全市4A级景区累计达到8个,南佐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进入国家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项目库,南梁红色旅游景区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全省红色旅游创新融合试点单位。202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1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3.25倍、2倍。
一个个体量大、效益高的好项目顺利落地、接续开工、建成投产,一项项后劲强、领域新的新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固链、融合发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2023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37亿元,是2015年的1.8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7.93亿元,是2015年的1.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6.4亿元,是2015年的1.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590元和14332元,分别是2015年的1.8倍、2倍,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省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