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正宁
正宁:绽放地名之“花” 让乡村更“著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们村姓王的人家比较多,之前一直以为是因为王姓人多的原因才叫王录村,村里有个很古朴的戏楼,但是没有跟本村的村名联想到一起去。”王录村村民王阳阳说。

冬日的午后,在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干部和几名村民围坐在一起,讨论村名来历。王录村作为宫河镇辖区行政村,属于塬地,南面邻沟,旧时因该地为王姓人家居住,并有戏楼一座,故而得名王家楼,后演变为王家禄、王录。1958年9月,设王录生产大队。1983年9月,改称王录村村民委员会。

为进一步繁荣乡村文化,助力全市“和美乡村”建设,市民政局、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组织开展了“村规守护传统文化,地名赓续历史文脉”活动,通过挖掘乡村地名历史故事、人文价值,让更多优秀乡村地名得到传承保护。

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村委会组织修订了村规民约,并将村规民约融入了本村的地名文化,还开展了宣传活动,村民行为准则有了新“标尺”。

“随着历史的变迁,村名难免会有所变化,除了村里的老人、乡贤等,知道村名来历的人越来越少,像我们年轻人就不会过于关注这个事情。现在把融入村名文化的村规民约张贴在广场显眼的地方,村里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每个人都能更了解家乡的地名故事。”王录村村民侯会芳说。

王录村村民张建文说:“现在年轻人都不了解自己村的村名由来,村规民约全村人都知道都看,现在把村名来历加进去,村委会还组织我们学习,开展地名故事分享会,大家坐在一起分享村里的历史故事,都是我们乡村的传承。”“以往村民对本村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现在我们组织修订村规民约,将村名来历含义、历史沿革等内容融入进来,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村民都积极参与,主动探寻村规和地名背后的故事,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极大提升,共同为传承村史文脉而努力。”王录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胜辉说。

今年,正宁县集中群众的智慧力量,深度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历史民俗特色等资源,将宫河镇王录村、永和镇罗川村、榆林子镇中巷村的村名来历含义、历史沿革等内容融入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民们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逐渐深入了解身边的地名文化,熟知家乡那动人的地名文化故事,用地名留住了文脉和乡愁,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活力与灵魂。

罗川村是永和镇辖区的一个行政村。“罗川”一词,因该地有一条穿境而过、冠名罗水的河流,和一座冠名罗山的山头,以及处在川道地形的诸多因素而形成。史籍中首次出现“罗川”一词,是在唐代李泰撰、贞观十六年(642)成书的《括地志》中:“宁州罗川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汉阳周县。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而罗川县的得名,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称:“隋开皇十八年(阳周)改为罗川,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宁州。”1958年9月,称永和公社城关生产大队。1961年5月,属罗川公社所辖城关生产大队。1983年9月,属罗川乡所辖城关村村民委员会。2004年10月,属永和镇城关村村民委员会。罗川乡撤销,其城关村(后改为罗川村)、房河村并入永和镇,属永和镇至今无变迁。2006年6月,改称永和镇罗川村村民委员会。2008年3月,设罗川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宁县榆林子镇中巷村属城郊结合型村庄,西临211国道,正周路穿村而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曹洪将军墓位于榆林子街道南边。明朝末年,临洮总兵曹文昭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鏖战于正宁县湫头塬,兵败自刎于姬家山,葬于北塬曹洪村,故名冢巷,后雅化为中巷。1958年9月,成立中巷大队,1983年9月,改称中巷村民委员会。

时下,正宁县正在挖掘发挥地名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将地名与农村电商、农文旅发展等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了一批带有地名标志的“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增强乡村特色产业文化内涵,助推乡村文化繁荣和文旅产业发展。

正宁融媒记者:秦丽丽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