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河镇王录村依托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做“大”农业产业,做“实”文化产业,做“靓”旅游产业,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了产业质效,激发了乡村活力,带动了群众持续增收。
宫河镇王录村是一块红色的热土,1937年2月至8月,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曾在王录村住了将近5个月,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财富。近年来,王录村立足红色底蕴、乡村风貌、特色产业,建成红色光辉广场、战士剧社展览馆、游客服务中心,开发传统拉板糖制作、正宁老豆腐制作、蔬菜采摘等体验项目,把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宫河镇王录村党支部书记王芳运介绍说:“今年王录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创建以来,每天游客有400到500人。今后我们在体验、吃喝、玩乐一体上继续发展,为农民增收创出新路子。”
宫河镇王录村抢抓农文旅融合发展机遇,围绕打造王录矩阵,彰显王录特色,集思广益,邀请宁夏铭扬工程设计院、陇东学院教授、智库专家。研究制定了王录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村庄规划、运营和招商引资方案,成立王录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致力将“土特产”打造成为“金品牌”“大产业”。同时,按照用好“新农具”、培育“新农人”、干好“新农活”的思路,全面挖掘培育本土直播达人,将王录村打造成为全县农产品销售“示范窗口”。
宫河镇镇长邓高斌说:“今年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现场会召开后,宫河镇按照‘以文塑旅、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路,立足王录‘红绿资源’优势,力争将王录村建设成红色文化赋能型、农业观光型村庄,研究提出了十个一发展举措,制定农文旅融合发展村庄规划、运营和招商引资方案,注册了壹加壹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组建了12人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宣传小分队,打造福康正宁、王录情怀抖音直播平台,先后制作《王录情怀》宣传册200份,短视频60多条,编排《军民大生产》《绣金匾》《赞王录》等歌曲、快板、舞蹈7部,建成游客接待中心、老豆腐体验坊、拉板糖作坊、战士剧社、红色研学基地、农耕展示馆、匆匆那年怀旧面馆各一处,挖掘旱烟销售和簸箕、凉皮制作小作坊各一处。截至目前,直播团队人均增粉650人,老豆腐体验坊、匆匆那年怀旧面馆、手工拉板糖实现增收3.5万元以上,接待团建活动6场次480余人,累计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实现线上销售5万多元。”
特色产业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活水源头”。王录村立足村情民意和蔬菜产业发展基础,引进山东合万家集团,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33座,按照 “六统一分”的管理模式,栽植新品种西红柿、黄瓜等,打造全产业链的蔬菜生产服务运营模式。目前,单棚年净利润8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5万元,带动群众就业150人,小小西红柿变成群众增收的“致富果”。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回忆,看得见发展前景,这就是百姓心中最淳朴的“诗与远方”。王录村不断创新拓展农文旅融合模式,引导村民建办匆匆那年怀旧面馆、非遗老作坊、特色民宿,鼓励支持村民自主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等“短平快”增收致富产业。大力推进以垃圾、风貌、厕所为主的“三大革命”和乡村建设行动,对沿线废旧房屋、残垣断壁进行拆除,为群众修建柴草棚、谷物仓,硬化入户路,安装太阳能路灯,提升沿线风貌,新建到户厕所300多座,实施“一村万树”工程,绿化、美化、亮化环境,着力打造幸福宜居红色村庄。
正宁融媒记者:刘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