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正宁
雷兰巧:指尖“针”功夫 传承“绣”文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年来,正宁县不断加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积极建设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的“新农人”队伍,大力推动农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新农人”的创新实践,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文化遗产,还带动了旅游消费和农民增收。

走进正宁县山河镇董庄村香包刺绣产业培训实践基地,只见十几名妇女正在忙着挑选布料、穿针引线、填充定型、缝合装袋……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熟练而机巧,一个个香包也在她们的巧手下“脱胎”而成。

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刺绣)代表传承人、正宁县七巧香包刺绣有限公司经理雷兰巧说:“眼下,‘双十二’的各类直播预热活动已经开始,我们将现代生活元素融入香包制作当中,通过抖音快手直播等线上方式让更多青年人感受到非遗魅力。前些年,每逢端午节,我们所售的香包仅限于在线下实体店销售,现在即便在淡季,每月的直播销量也不少,2024年‘双十二’的目标是翻一倍,让乡亲们的‘荷包’更鼓。”

说起自己的香包情结,雷兰巧回忆起,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家后,她更是沉浸在五彩丝线中飞针走线,专注于小老虎、金鱼等香包小件的制作,在传承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作风格。30多年的磨炼,雷兰巧创新绣制了“虎头鞋”“老虎枕”“六娃闹春”“四季平安”等特色香包,作品多次在省市级刺绣比赛中获奖,成为正宁香包绣制的全能型人才,担负起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演绎出了正宁香包的丝与线之歌。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新潮的东西,我们在款式创作和作品陈列上都要有所创新,也会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定制,平时多思多想,从香包的制作、设计、文化积累和创新等方方面面,潜心钻研这项技艺,才能把正宁香包做大做强传承下去。”雷兰巧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在山河镇政府的帮助下,雷兰巧成功创建正宁县七巧香包刺绣有限公司,并且担任正宁县香绣阁外贸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负责村办企业的香包制作与管理。村民致富的背后,离不开技艺的提升。为了让村民能够提升香包制作技术,雷兰巧还依托非遗传承基地、乡村非遗工坊、乡镇文化站等平台,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实施“名师带徒”、非遗传承人培育非遗“新生代”,留住青年“手艺人”。

学员宋爱梅说:“我们要保持香包的传统韵味,同时也要让它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香包制作不仅是一门手艺,它更是我们正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名师带徒’,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门艺术。”

正宁县依托丰富的乡村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以“非遗项目”为载体,通过品牌改良技术等手段,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品牌,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不仅使非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也为“新农人”提供了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文化表达途径。

正宁县山河镇人大副主席张娜娜说:“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孵化、产品对接、品牌建设等衍生增值服务,不断提升地方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拓展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

近年来,正宁县正不断踊跃出更多的非遗“新农人”,他们致力于开展非遗项目的种植研发、展示销售、品牌推广、基地建设等产业化活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创新形式引导传统产业进行价值转化,通过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让正宁乡村产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正宁融媒记者:李婷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