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探索地名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路径,推动“乡村著名行动”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进一步传承保护乡村地名文化,助力华池县“和美乡村”建设,县民政局、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组织开展了“村规守护传统文化,地名赓续历史文脉”活动,通过挖掘乡村地名历史故事、人文价值,让彰显地域文化的乡村地名得到传承保护。
近日,在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党群服务中心召开《荔园堡村·完善村规民约 融入地名文化共建和美乡村(讨论会)》,村委会干部和村民们讨论村名来历。
杭树怀是村里极有威望的老前辈,他说起荔园堡地名的由来尤为清楚:“荔园堡这个地名,来源历史悠久,在北宋时候皇帝赐下的地名,为什么这块地名有一块园子地长得很好,宋代蔡挺知庆州在这筑城置堡,就赐名了。以前也叫过马练坪,在1934年刘志丹和习仲勋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时候,这个名字就传开了叫荔园堡。公社以前、解放以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时候,从公社到乡到区都叫荔园堡,到1958年公社化,1968年又把大队改名为东方红大队,那时候我就在这里。公社化结束以后恢复了乡镇,原改成了荔园堡村。现在这个荔园堡大变样了,过去人讲,一行二三里,只见四五家,现在走十里,能到千万家,家户比较多,面貌变化大,现在看都是家家户户住的砖瓦房,人人喝上自来水,个个门前路灯亮,小孩就地把学上,老汉医保有健康,这些幸福生活都来源于共产党。”
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村委会副主任邵彩恒说:“咱们荔园府,革命的火种从这片土地播撒向四方,孕育出许许多多的热血英雄,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现在把“荔园堡、历史悠,红色地、精神守,南梁魂、心中留”的红色地名文化融入了村规民约中,纪念馆到阎洼子的道路以前没有名字,现拟命名为薪火路,寓意着南梁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让荔园堡村这个地名不仅铭刻着地域标识,更深深烙印着伟大的红色精神与不朽的革命传奇,大大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自“乡村著名行动”以来,华池县南梁镇多元施策,组织党员、村民代表、乡贤等“变身”地名宣传员,利用乡村广播讲述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故事,让村民在日常劳作间耳濡目染。开展红色地名文化进学校活动,编写乡土教材,设置特色课程,培养青少年对本土地名文化的浓厚兴趣与保护意识,实现文化传承、薪火相传。
华池县南梁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祁玲娟说:“近期,我们又将地名文化融入村规民约,村民在办事闲暇之余能够驻足浏览,沉浸式感受红色地名文化魅力,全方位推动地名文化落地生根,切实做到乡村地名建设与文化旅游、基层群众自治、乡村产业发展等有机融合,彰显地名文化价值,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华池县积极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深度挖掘红色地名文化、乡村地名文化、历史民俗特色等资源,以创新举措将村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等内容嵌入村规民约,让古老的村名记忆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焕发新活力。同时,华池县积极探索地名与农村电商、农文旅发展等有机融合,创新实践“地名+产业+旅游”如悦乐镇店坪村“前园子”酒厂、城壕镇余家砭村骆驼城等项目落地生花,这些举措增强了乡村特色产业文化内涵,推动乡村地名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引领乡村向着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方向大步迈进。(华池融媒记者:刘文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