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革命老区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通过参加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集中学、组织科室人员全面系统学、与领导同事深度谋划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全国12个革命老区之一,庆阳的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从1951年提出庆阳老区工作计划,省委、省政府先后14次召开老区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庆阳发展。在这次革命老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胡昌升书记、任振鹤省长的讲话,为我们加快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特别是胡昌升书记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为我们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做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一、守牢“两条底线”,扛实行业主管责任。就是坚持把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粮食安全底线作为推动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大政治。围绕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会同民政部门,加快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落实落细“一键报贫”机制,“线上线下”筛查预警,市县乡村协同发力,精准制定“一户一策”,持续巩固好“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劳务协作提升四大行动,大力推行发展类补贴、建设类项目,支持乡村在小型水利设施、村庄道路、公益性设施维护等方面,采取以工代赈鼓励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围绕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1+1+6”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历年建成项目竣工验收及上图入库,加强项目建后管护,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积极筹措管护资金,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亩、成一亩。争取实施镇原县、环县、宁县3个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国债项目15万亩以上,示范推广高产稳产新优品种,应用全膜双垄沟播等抗旱增产技术,力争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45万吨。
二、推进“四大工程”,夯牢农民增收根本。就是大力实施百万亩果园提质增效、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百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补充灌溉、农文旅融合百千万“四大工程”,不断夯牢农民增收基础。围绕百万亩果园提质增效。锚定“双200亿”目标,锁定瑞阳、瑞雪等新优品种,加大老劣低效果园换“芯”力度,应用“低空经济”提升果园科技化生产水平,多维度挖掘苹果产业增收潜力,加快苹果产业数字化转型,每年改造老旧果园6万亩以上,产量产值增长6%以上。围绕百万亩复种增粮增效。持续推广复种粮、油、薯、菜、草等多元化生产模式,推进不同复种作物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不断优化完善北部山区复种杂粮、饲草,东南部塬区复种大豆、马铃薯、麦后移栽荏,中南部沿河川区复种蔬菜的生产布局,不断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产出率。围绕百万亩节水灌溉。配合水务部门加快实施26个项目117个节水补充灌溉工程,补充灌溉100万亩。在北部突出抗旱保粮,在南部突出产业培育提升,分类推行库坝蓄水、光伏提水、高位储水、膜下补水等灌溉技术,持续提升全市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市场环境等比较优势,大力开发建设红色旅游、观光休闲、田园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
三、深化“三元双向”,打通循环难点堵点。循环农业是“十五五”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的本质特点,必须持之以恒健全完善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和农户微循环的闭合体系,以新成就展示革命老区的新作为。以整体思维构建区域大循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市循环”的思路,通过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市场运作,农户广泛参与,在县域培育形成各具专长的废弃物收储、加工、利用链条,推动全市形成一套优势互补、高效专业的完整产业配套体系,形成区域大循环。以融合发展畅通产业中循环。围绕“牛羊猪鸡、果菜菌药”八大产业,推进农作物秸秆、果木弃枝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利用,畜禽粪污肥料化、基料化利用,菌糠菌渣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利用,通过完善“八大产业”废弃物之间的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动产业融合高效发展。以节本增效引导农户微循环。以农户特别是种养大户为主体,大力推广高架舍饲养殖、节水节料饲喂、机械自动清粪等绿色养殖技术,示范引导农户全域应用粪肥还田、秸秆深翻粉碎还田、青贮饲料化利用、菌棒基料利用等绿色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就近利用、就地转化。
四、抓实“三项重点”,落细重点工作任务。坚持把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作为推进新时期庆阳老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发展突出“三端并进”。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为引领,围绕树立产业链战略思维,前端突出建基地、扩规模。突出万亩、万头只标准化规模种养基地建设,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加快镇原县国家级、合水县省级产业园创建,指导环县申报创建国家级产业园,持续打造“一县一业”产业集群。中端突出延链条、提效益。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下游产业延伸,提升产业质效。后端突出树品牌、拓市场。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农业云等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宣传推介,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乡村建设彰显“庆阳特色”。将关中文化元素、黄土高原特点和陇东民居特色贯穿其中,对乡村新建房屋、公共设施等,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建设。对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重点开展拆危拆废、新建改建,抓好提升改造,充分彰显庆阳特色。对人口相对分散的村,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功能配套,改善基础条件。对已有建筑,在保护传统乡村风貌的基础上,以线串点、点线成面,形成鲜明特色。乡村治理坚持“三治融合”。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民兵、合作社、红白理事会等共同发力,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通过一起干、实现自己管。同时,组织乡村、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大力开展文明选树活动,引导群众从最基本的身边事做起,从最简单的文明习惯做起,探索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模式。
五、强化“三为自觉”,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庆阳大有可为,应当大有作为,关键是事在人为。既是对我们发挥优势、趁势而上的战略自信,也是对我市争先赶超、跨越发展的美好期许,更是对各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干事创业的激励鞭策。坚定“大有可为”的自信。学深悟透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深度挖掘庆阳作为革命老区的比较优势,始终坚持用“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思路启迪智慧、开拓前进,真正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重要部署入心入脑。抢抓“大有作为”的机遇。抢抓我市作为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特殊资源地区的“三区”机遇,用足用好全省革命老区建设工作会议为庆阳农业农村工作带来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精准精细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建设、特色主导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务实高效推动各项利好政策落细落实。提升“事在人为”的能力。“人”的建设,根本在于要做一名什么样的干部,就是始终把干事创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不断坚持、不息努力,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机遇也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的人。
作者:闫安,甘肃宁县人,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出版个人文集《以春天的名义》,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农村工作通讯》《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农民报》《陇东报》《散文诗》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获国家、省、市各类征文奖50余次,作品曾入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系列重要讲话文集》《中华当代诗歌精选》《当代茶诗选》《首届黄河口征文作品精选》等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