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通讯员 刘怀渊)近年来,华池县人民法院悦乐法庭坚持擦亮“马锡五审判方式”这张“名片”,把传承红色司法基因与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树牢“有解”思维,坚定“必解”信心,将红色法治信仰转化为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倾力打造聚民力、解民忧、惠民生的司法阵地,绘出巧儿故里新“枫”景。
面对日益复杂的矛盾纠纷,如何有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悦乐法庭坚持“和”的理念,凝聚“合”的力量,将“以和为贵”的和合调解文化和“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运用到司法办案的全过程。
“这事儿,您确实不占理。”“咱们坐下来,把事儿说开了,把道理讲明白,你们兄弟间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
去年11月,城壕镇某村的张氏兄弟二人因土地地界不清发生矛盾,从兄弟齐心变成了兄弟阋墙。
为妥善化解矛盾,悦乐法庭邀请镇司法所及村上干部一起参与调解,经过数次沟通和劝解,双方当事人从寸步不让到各退一步,使得这起土地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只要把工作做到家,就能打开当事人的‘心结’,找到纠纷矛盾的‘最优解’。”悦乐法庭法官魏雅婷如是说。
在念好“和合经”的基础上,悦乐法庭突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法育人,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消除纷争,近三年调解结案549件,调撤率达50%以上。
悦乐法庭辖区山大沟深,群众打官司很不方便。为此,悦乐法庭改“坐堂断案”为“送法上门”,坚持践行“一线工作法”。巡回审判车带着国徽、小桌和板凳,工作人员走到哪里,国徽一挂,桌凳一摆,一个流动法庭就“齐活”了。
去年7月,上里塬乡某村村部,一起建房施工合同纠纷案在这里开庭审理。庭审中,原告闫某、被告李某你争我吵,互不相让。针对案件争议焦点,法官请来了专业工匠,核算出房屋维修所需资金,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达成协议并当场履行。
流动法庭让司法工作人员与群众坐到一起、谈到一块、想到一处,用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的方式上门排忧解难。“流动法庭既解决了‘送达难’的问题,又增加了我们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极大提高了调解成功率。”悦乐法庭庭长甄博生说。
悦乐法庭立足审判职能,通过诉源、执源、访源“三源共治”,开启基层社会治理新天地,从源头上减少诉的形成、案的衍生、访的产生,让公平正义更加可知、可感、可触。
“案子已经生效了,请尽快履行,否则我们将依法扣划你的存款。”“我这就筹钱,请法官退还给对方。”一婚约彩礼纠纷案被告赵某败诉后,迟迟不愿履行判决确定的给付义务。在移送强制执行之前,悦乐法庭法官前去动员赵某主动履行。
谁办理案件,谁督促履行,这是悦乐法庭在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时推出的新举措。为做实执源治理,悦乐法庭将案后回访与督促履行相结合,通过电话沟通、上门回访等方式,不断提醒和督促义务人及时履行判决。判后促执机制的实施,让纠纷得到了实质性化解,有效避免了“案生案”。
同时,得益于遍布各村(社区)的法官联络站,悦乐法庭致力审判资源下沉村组一线,变“问题上行”为“服务下行”,以“法庭+”方式累计诉前化解各类纠纷6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