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网购,办年买东西就方便了很多。肉、禽、蛋、奶、蔬菜、水果,只要在手机上一划拉,连小区都不用出就买齐了。如果你对网上的东西不放心,小区里面有的是超市。哪像从前办年,猪自己杀,油自己榨,豆腐自己磨,豆芽自己生。有人说,从前过年之所以得劲,全在一个忙字上,推磨、酿酒、担水、劈柴、清扫、煮肉、蒸馍、擀面,哪个不需要力气。挂灯笼、贴对联、串门子、走亲戚、耍社火,哪个不需要点功夫。网上下单,送货上门,该省的力气肯定省下了,问题是节约下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干什么呢?坐着躺着固然舒服,电视上的节目时时更新,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不够踏实。从腊月到正月,吃吃喝喝,睡睡坐坐,昏昏沉沉,年就这样过去了。
有人抱怨说,现在的社会是进步了,但把许多有意思的传统都给丢了。羊丢了,要到羊圈里去找,年丢了,肯定得到有年的地方去找。扔下手机,衣服穿厚实,汽车油加满,找个熟悉的地方寻年走。
像鸟卧在巢里一样,年肯定在丢年的地方窝着哩。出城不远就是山沟沟,沟里的人都搬到塬上的居民点去了,曾经干净的院子里杂草长得到处都是,废弃不用的农具怕见人似的躲在尘埃之中。崖畔上的红酸枣,像是有人为冬天点的朱砂,红艳艳的比宝石还要耀眼。村里的牛羊全都进了棚圈,原本光秃秃的山上,到处都堆满了蒿草。平日里性格胆小的兔子,从这个山头跳到那个山头,彩虹似的一道漂亮的弧线,是野鸡飞过的痕迹。大河里的水早已断流,沟底下的泉子仍然不住地往外泛水,掬一捧送入口中,感觉多年前的味道又回来了。
不用搭帐篷,被废弃的老宅就是现成的营地,再把从家里带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埋到生了火的灶膛里,整个院子和山沟沟都是香的。窑洞里虽然不再住人,但总能找到一些你喜欢的东西。草窠里的野蘑菇,秸秆下的绿菜,是最新鲜的蔬菜,只需用泉水一煮就能立即食用。挂在树上的柿饼,没有收拾彻底的核桃,埋在叶子里的果子,都是难得一见的无污染食品。吃饱喝足,找一片树叶厚的地方躺下,头顶是吹不着脸的风,脚下是你曾经熟悉的泥土,那种小惬意,床和沙发都不会有。站在院子里,麻鞭一抡,漫山遍野的崖洼洼都响开了,仿佛在对大伙儿喊,那个爱淘气不听话的岁娃又回来了。
也可以找一个人陪着,在抬过水的小路上走走,身上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就出来了。山羊爬过的坡坡,田鼠钻过的洞洞,偷藏过东西的水眼还和从前一样熟悉,干土下面,是多年没有嚼过的甜草根,在收购站能换到钱的柴胡和远志。沟底里的水已经干涸多年,但仍能想起当年忙碌的劳动场面,一脸严肃的支书,爱说俏皮话的表哥,心地善良的大妈,还有掉进水里的堂兄。曾经的日子,仿佛一直就躲在沟底里,一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镇子上的超市不像城里那么大,但东西不比大超市的少,日用百货,烟酒糖茶,五金交电,你想要的东西,理货的人早都替你想好了。村子里的小学很多年不收学生,教室已经变成了工厂的车间,去镇上上学的孩子,必须得由大人陪读。不然,交给路边的小饭桌,由着孩子的心性,惯一身怀毛病,有你后悔的。孩子这边的问题解决了,老人也不能扔下不管,除了看病买药方便之外,镇上还有专门为老年人办的养老中心。
镇子里的人多,年过得也比村里热闹,比城里地道。唱秦腔,耍社火,放电影,运动会、文艺晚会、看望孤寡老人,为贫困户送爱心,哪一件不是实事。
传统的年多在乡下,你想要的感觉就在农村的集市上。一个挨着一个的地摊,堆得像山一样的年货,把原本逼仄的街道挤得满满的。骑自行车跟集的时代早已过时,路旁停的私家车一年比一年多,实在买不起汽车,咱就开三轮车。
乡村集市上,有着最充足的年货,但真正被人看好的还是自己种植和加工的东西。自己种的葱蒜,自家酿的黄酒和米醋,自家园子里苹果和柿子,石磨磨出来的面粉,巧婆娘蒸的馒头。你嗓门大,我就用喇叭伺候。你一个后座子带一个肚子,我一只后腿搭一副下水。有人在大街上开起了直播,刀子不切菜光切钢筋。在头上拍了三刀的鱼正在活蹦乱跳。这年头,奇了怪了,一只鸡的价格快赶上一只羊了,一把青菜的价格比一条五花肉还要贵。
去乡下逛集的目的,不是购物,而是去邂逅那些平常吃不到的美食,看不到的热闹和你一直想见的熟人。吃肉的汤锅,压面的床子,一口咬不透的大包子,老远就能闻到香气的大麻花,味道纯正的瓦罐豆花,吸一口能凉到心里的荞榛子凉粉,几十年味道一直没有变的蒸鸡肉,火色均匀的炉齿馍。那是多年前熟悉的场面,也是即将消失的感觉。台子上的戏已经进入了高潮,台下的人却波澜不惊,嗑瓜子,说闲话,好不洒脱。一脸怒气的包公出场了,凤冠霞帔气势凌人的公主,台子中央的包龙铡被人推过来桑过去。
台上的冲突还没有解决,台子底下却闹成了一片,你的车头顶着我的车屁股了,一时间,从中说和的,站在后面说风凉话,着急忙慌赶路的,搅和在一起。朋友笑着说,去哪儿看戏哩,这才是真正的百姓大舞台!
腊月里去农村,除了办年货,还可以逛亲戚看朋友。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事情,好长时间不走动,见了面都认不出来了。小时候的邻居,一起耍大的朋友,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如果你真想联系的话,肯定能够联系上。几十年不联系,刚见面肯定有些生分,但生分是暂时的,三说两说日子就回到了从前。在村口,坐在太阳坡里晒暖暖的人差不多都是你的长辈,你吃过她们做的饭菜,穿过她们纳的鞋子,花过他们给你压岁钱,跟着他们干过农活,认过生字。你站在他们面前说你的名字,他们偏着头想自己的心事。他们老了,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没有老,乡村独有的人情世故没有老。东西不在多,一根烟,一盒点心,一袋水果都成,关键是让他们能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乡里人的生活,其实一点也不比城里差,三进的院子,厨卫齐全的房子,是老同学多年奋斗的结果,也是他们人生价值的证明。多年前一起住过的窑洞不见了,只要土炕还在,大家之间的感情就在。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跟着他们去村子里转转,看看自己爬过的土墙,尝尝以前喝过的泉水,掏过粪土的牛圈,偷过萝卜的园子,摘过酸杏的大树。那是属于我们的人生痕迹,也是永远都忘不掉的记忆。
没有身份区别,也没有关系远近,几十年的同学能走在一起,那是修来的缘分。做饭的食材和过年的食品就在车上拉着呢,谁也不能吃白食。烧火,挑水,擀面,炒菜,大家一边做饭,一边叫着各自的绰号,说着发生在彼此身上的那些糗事。饭端上来,想吃啥,全凭你的味觉。实在不成还可以到灶台上自己动手重新做。
时间过得真快,还没有找到感觉,就要回家了。同学让我们住下干脆别回去了。“那怎么成,时间长了,你也受不住我的臭脾气。”“同学之间,哪有受不了的,好多年不见面,连架都不会吵了。这不是说傻话哩么,啥年龄了,还想着小时候的事情。”“也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全凭着走动,头回生,二回熟,说不定过上几天我们还得来。”来吧来吧,不然,都对不起同学这个称呼。
去乡下走亲访友,找的不单是从前的感觉记忆和友情,更是一种归宿。百十里路跑下来,回到家里,一点劳累的感觉都没有。打开手机,看到网络上正在讨论怎样过年才有意思。作为一种风俗,年过得怎么样,不是一两句话能讨论清楚的。物质不在多少,活动也无关档次,关键得看是不是适合那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