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腊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曾经写过一首《年味》的诗歌:“一幅最美的年景图∕勤劳朴实的乡亲∕早已按捺不住喜悦∕杀猪宰羊、磨面榨油、祭祀扫旧∕滤黄酒、生豆芽、打炉食、炸果子……∕集市上。年货在翘首企盼……”进入腊月,年味就像一坛陈酿的老酒,散发出浓郁而独特的香气,让人陶醉和留恋。

人们习惯把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是由于远古时代,“腊”是一种祭礼。《说文解字》中有载:“腊,合也,合祭诸神者。”那时,人们总在年终岁初用猎物祭祀天地以避灾迎祥,再加之古时“腊”与“猎”同字,所以这种祭祀就叫腊祭了。因为“腊祭”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所以从周朝起,农历十二月就称腊月了。

“五彩花开谁与同,自将神韵斗寒风。清香几缕怀中抱,送到家中装扮冬。”腊月的乡村集市,正值冬闲时节,比平时热闹多了。街头巷尾,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红彤彤的春联、精美的窗花、五颜六色的糖果、各种各样的小吃,还有成片的喜庆红灯笼,把整个集市装点得如同一片欢乐的海洋。喜欢赶集的乡亲们穿梭其中,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精心挑选着心仪的物品,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着充分准备。

“年味美食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腊八节刚过,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蒸馒头、炸油饼、炸油果。刚出锅的馒头热气腾腾,松软可口;金黄酥脆的油饼,咬上一口,满嘴留香;各种式样的油果子,看着就惹人馋。鲜嫩多汁的饺子,包裹着满满的祝福和期待。到了除夕夜,凉菜和热菜最起码得十样以上,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了餐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共享天伦之乐。

“咚咚锵锵,锵锵咚咚”,喜庆的日子,怎少得了鼓声助阵。鼓,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鼓出的是世界;鼓上有顶,鼓下有底,中间包容,鼓就是宇宙,就是武器,就是乐器。从远古混沌、盘古开天,就已经走进传说,从天地神的神话时代,就已经有了鼓声!在粗犷奔放的董志塬上,天有多高,鼓声就能奔多高;云能跑多远,鼓声就可传多远。

“蛇舞春来到,社火贺新年。”伴随着鼓声,喜闻乐见的社火表演也如火如荼。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穿上鲜艳的服装,画上精致的妆容,组成一支支社火队伍。威风凛凛的锣鼓声中,舞龙舞狮的演员们身手矫健,活灵活现;踩高跷的人们步伐轻盈,如履平地;划旱船的姑娘们身姿婀娜,笑语盈盈。《跑马》《出五关》《三战吕布》《穆柯寨》等节目和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邻八乡的人前来观看,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整个乡村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在庆阳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浓浓的年味常常与深厚的民俗文化相得益彰。长辈们会给孩子们讲述古老的传说和故事,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亲戚朋友相互拜年,送上美好的祝福,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到了晚上,烟花绽放,照亮了夜空。孩子们手持着小烟花,在院子里奔跑嬉戏,欢笑声回荡在夜空中;团圆了的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嗑着瓜子,聊着家常,温馨而又惬意。

记忆深处的年味,似乎全部被母亲卤的年肉取代。离除夕还剩四五天的时候,父母就忙着洗肉煮肉了。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做什么都井井有条。她先把父亲买回来的肉分门别类盛放:猪蹄、猪头一块,鸡腿、鸡爪一块,牛肉一块,猪肉一块,虽然数量不多,却样样俱全。分好了肉,母亲就一样一样地认真清洗。洗过之后,她还会把猪蹄、猪头放到火炉上,翻来覆去的烤,直到它们变得黑不溜秋,就接着再洗。

对于火烤不到的地方,父亲就用烧红的火钳子、火筷子在有毛的地方烫,伴随着“嗞啦啦”的声音,一缕缕青黑色的烟和一股股难闻的、火烧毛发的味道就弥漫开来,我们都掩鼻而逃。

等父亲收拾完猪头和猪蹄,母亲已经把其他肉都洗干净卤上了。为了给我们解馋,母亲通常最先卤的是鸡腿鸡爪,因为它们用时最少,我们也最喜欢吃。不多时,屋子里就能闻到淡淡的肉香味了,嘴馋的我总是一闻到肉香味就迫不及待,反复追问肉熟了没。看着我心急的样子,母亲摸着我的头说:“早着呢,早着呢,卤肉是急不得的,要用细火慢慢地卤,卤出来的肉味道才香呢。”母亲说:“等啥时候整个院子里都飘满浓浓的香味了,肉就卤得差不多了。”

我一边记着母亲的话,闻着院子里的空气等着肉熟,一边帮着父亲贴对联。当一副副鲜红的对联贴在每一间房门上时,那种温馨和喜庆,让人不由得心生愉悦。

凝聚了火与烟、阳光与风、时间与人情的年味,是亲情的汇聚,是欢乐的海洋,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冬天最有深意的美味,足以打动每一个人。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即使岁月流转,这份年味依然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民间永恒的瑰宝。


编辑:赵星泽责任编辑:赵星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