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年味渐浓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漫步街头,彩灯爬上了枝头,灯笼映红了夜空,各种年货摊前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年来了。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具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红,是万家灯火,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词汇,更是一座沟通故乡与他乡的桥梁;春节是家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春节期间的活动丰富多彩,洋溢着幸福与喜悦,传递着吉祥与祝福。那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看春晚、拜年、送红包等。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更是一种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寄托。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停下脚步,回归家庭,回归亲情,回归传统。

记得小时候过了腊八,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腊八这天,“炒雀(巧)头”肯定要有的。母亲早早起床,和一碗白面,里面放少许的花椒面,盐、鸡蛋等佐料,用擀面杖擀成约摸一公分厚的面饼,用刀在面饼上划上很规整的线条,然后下锅烙八成熟取出,顺着之前划的线条把饼切成指甲盖大的小方块,再往锅里倒少许油,把这些小方块倒入锅中撒一点葱花去翻炒。我们姊妹几个常会被这种香味“叫”醒,在被窝中享受美食。听大人们说炒雀头是为了减少来年麻雀的数量,不让麻雀破坏庄稼,其实是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的一种祈福吧。

腊月十五过后,家家开始忙着磨面,榨油,做豆腐,杀猪等。对于小孩子来说杀猪这天更吸引我们的不是吃肉,而是用洗干净的猪膀胱做一个气球或者水炸弹来玩,有些孩子把猪板油的那一层薄皮固定在碗口,然后放在锅沿附近烤几个小时,一面小鼓就做成了,声音清脆而且鼓面弹性很好,我们可以拿着把玩好几天。大一点的孩子把猪的鬃毛一根根整理起来,等货郎来了换糖吃。

等到年三十,人们都早早起床。这天是必须要洗手洗脸、穿新衣戴新帽的,小孩跟着大人去烧香敬神。中午时分,家家门上已贴上红红的春联。然后吃中午饭——搅团,象征着团团圆圆(现在都吃饺子)。那时候奶奶还在世,晚上二叔三叔家也把自己家的年夜饭端到我们家,好几十个小碟子摆满两个炕桌,然后父辈们给奶奶磕头,发五元、十元的过年钱,再轮到我们孙子辈给奶奶、叔叔们磕响头,可以得到二毛、五毛的压岁钱,也有水果糖、核桃、干枣之类的奖赏。有一件事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二叔在油田当工人,家境相对比较富裕,三十晚上他会给我们分发从城里带回来的蛋卷、花生之类的小零食,现在的孩子对这些东西不屑一顾,但是在70年代,这样的东西那就是人间美味。记得当时二叔给我分了一根蛋卷,五颗花生,我小心翼翼地用纸包好,放在窗台上。当我吃完其他东西时发现,我珍藏的花生和蛋卷不翼而飞了,气得我嚎啕大哭,光着脚板跑回厨房不肯去吃饭。后来发现我的“美食”被三叔的儿子“偷”拿了,他当然也没能免受皮肉之苦。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太幼稚了。三十晚上午夜时分我们还要“啃鬼”——就是吃骨头肉,说是来年不得病痛。

正月初一的中午,我们要吃细面,而且还必须要剩饭,不能吃完,象征着细水长流,年年有余。饭后我们家族的所有男丁去拜“老影”(相当于现在的族谱),轮流到各家吃年饭,走亲戚,一直可以延续到正月初十左右。等到正月十五吃了燃面灯,二十三燎完疳,年就算过完了。人们又开始新一年的劳作,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编辑:赵星泽责任编辑:赵星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