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我的春节 · 我的年】环县年 红韵皮影艺味欢(陈希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的春节 · 我的年】开栏啦!“我”的年,是忙碌,是美食,是陪伴,是团聚,是读书,是旅游,是在岗……在庆阳,年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年,都有不一样的过法。欢迎大家从即日起创作非虚构作品,稿件要突出细节,见人见事见地名,1500字左右。我们将择优在“北地风”版面和视听庆阳公众号编发。

环县年 红韵皮影艺味欢

环县的年,总是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牵引着每一颗在外游子的心,穿越千山万水,回归那片魂牵梦绕的故土——环县。这里,黄土高原的辽阔与苍茫孕育了独特的年味儿,它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种极佳盛宴,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无限慰藉,还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绚丽画卷。

随着冬日的寒风由急而缓,环县的年味儿便悄悄地在街头巷尾、城乡四处弥漫了开来,它要和春打头,它要因春热烈。过了腊八,接上十五,环县的家家户户便都忙着扫除尘埃,杀猪宰羊,筹备年货,空气中弥漫开了喜庆与期待,接下来,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温馨的对联贴上了门楣。但环县的年,还远不止于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开,环县,便要将一场融合了红色文化、皮影艺术与传统年俗的盛大庆典,阔而广之地推展开去,每一曲、每一幕,都要极尽活跃的讲深讲透这片土地上独有的故事和美好,以及最能鼓舞环州精神,焕发环州神采的无尽牵系和链接。

春天就要来了,最靓的红色文化的炽热印记更呈精彩。

环县,自古就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特别是上世纪的30年代,红军曾经数次经过了环县,环县成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山城堡战役的烽火在这里熊熊燃烧,从此更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如今,这些历史记忆已经化作成了环县年味儿中最为炽热的那一抹红。所以每年的腊月正月,环县便都会吸引天南地北的“红迷”们前来环县,重走当年红军路,再感昔日跋涉难,而今思甜重抖擞,砥砺奋进好向前。

新华社 郎兵兵摄

走在环县的大街小巷,红色文化的氛围浓厚而热烈。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纪念馆,八珠革命历史纪念馆,东老爷山长征宿营地,一宗宗、一处处,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一张张难得的历史照片,都无声地灿烂着那段峥嵘岁月,一个个不休假的讲解员,正在为慕名而来的远道宾朋们,讲述着那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弘扬着那一曲震撼人心的辉宏史章。新时代,新春期,各纪念馆都是人声鼎沸,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在这里缅怀先烈,追寻红色足迹。红色文化大宴,占据了环县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很大比重,而环县人民,也以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演唱红色歌曲、举办红色文化主题展览等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辐射天南地北。

值得一提的是,环县还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与年俗民俗活动相结合,春节期间,各地游客不仅能参观纪念馆,还能参与“红色旅游+民俗体验”活动,如穿着红军服重走长征路、在庄子峁生态农庄、在红军食堂品尝忆苦思甜饭等,都让人们在体验传统年味的同时,也深刻感受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张扬了环县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尽魅力。

再现皮影艺术的灵动旋律,助力春节氛围,再浓年节韵味。

如果说红色文化是环县年味儿中的一大特殊灵魂,那么特色独具的道情皮影艺术,则是其最灵动的表现形式和铿锵旋律了。环县皮影,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在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大师解长春及其数代传人的发扬光大之下,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剧目内容,早已被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了。

春节期间,环县的“百姓皮影戏苑”“百姓大舞台”几乎处处管弦丝竹、夜夜灯火通明,皮影艺人们以其灵巧的双手,在幕帐后操纵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绎着悠久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新时代的新风貌、新风尚。光影交错间,传统与现代交织,文明与教化通融,使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了崭新的生机。观众们或坐或立,聚精会神,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台前幕后齐吼共喊,咳咳唠唠嘛黄不断,使皮影戏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桥梁,更使其成了借节抒情、共表激情、感赞丰收、向往远景的直接抓手和亮相台、风景岗、凯旋韵。

更令人欣喜的是,环县道情皮影戏不光只是停留在表演层面,它还走进了校园,成为了县域孩子、特长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培养艺术兴趣的生动课堂。通过开设皮影制作工坊、举办皮影文化擂台等活动,环县皮影正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吸引、助推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生们的关注和学习,也较好地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以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靓展民间艺术奇葩,活泛文化氛围,抒写年节文化温馨大篇章。

除了红色文化和皮影艺术,环县的年味儿还蕴含在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温馨的家庭氛围之中。杀年猪、蒸年糕、包饺子、炸油果、约年餐、逛故城……这些看似平凡的准备工作,都成了环县人迎接新年不可或缺的一大创新习俗。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深情厚意,每一个环节都包涵了新时代新思潮新意念的文化上进和意识更新。

春节期间,环县的乡村更是热闹非凡。村民们自发组织起社火表演,高跷、旱船、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轮番上演,喜庆的锣鼓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年景图。皮影戏、木偶戏等传统戏曲的演出,也吸引了远近的观众,而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传统的“大拜年”也是村村遍布,庄庄实施,扶老人高座“太师椅”,晚辈们按辈论序向老者施礼叩拜,尔后同往高堂、饭店订餐设宴,大家围坐一起,尊卑仪礼,有礼有节,共享独特的文化盛宴,那种氛围场面,让人看上一眼便都会深感余味悠长,留恋万千。

在这片土地上,李梦阳、范仲淹、种世衡等历史名人的足迹也为环县的年味儿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李梦阳的诗文,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种氏三代的守环州留佳话,多少名人雅士的留名韵事,都激励着环县人民不断前行,他们的故事被融入了环州故城的文化氛围里,也融入了年节的讲述中,成为了激励后代勤奋学习、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力量。

作者简介


陈希祥,甘肃环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庆阳市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百余件作品入编《当代华语诗歌精华》等多种书刊。曾参与《环县文史》的编写工作。出版《影神》《细雨沁心》等个人作品6部,成稿电影文学剧本5部,微电影《哑井》等3部已网播。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