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团圆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高自刚

小的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母亲就开始打扫卫生、洗补被褥、做豆腐、蒸馍馍、炸油饼。父亲到集市上去买肉、鞭炮、水果糖,还有写对联的红纸。

腊月二十三母亲就开始唠叨着“快过年了,不见你哥消息,也没说啥时候回来。雪大路滑,不知道你大姐、二姐今年来不?”我和弟弟妹妹们也满心欢喜的掐着指头算着过年的天数,因为过年,我们能够穿新衣服、放炮仗、吃好吃的。

在期盼中年就到了。除夕一家人早早起来,父亲和我们给各个门上贴上大红的对联。黄昏,在远远近近的爆竹声中,就开始过年了。我们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服,点燃炮仗,一家人围坐在热炕头上,吃着香喷喷的饺子,心里不知道有多幸福。到了年初二,大姐、二姐也回来了,父母脸上更增添了欢喜的笑容。

1994年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在山西运城一家企业务工,与我同行的有十几位同乡青年男女。原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遍地黄金,其实不然。辛苦一年,到腊月快过年的时候,却囊中羞涩,没有挣到钱,没脸回家见父母、妻儿,就在送同乡回家的时候,给家里捎了两个50元,让他们分别交给父母和妻子,说没有挣到钱,就不回家过年了。

同乡回家后,把钱给了家人,也把我的想法转告了他们。父母听了十分着急,让妻子赶紧给我写信,说“有钱没钱,一定要回家过年!”妻子文化程度也不高,就写了短短几句话:“父母、儿女都等你回家过年,回来吧!”上小学的大女儿也在一张小纸条上写着“爸爸,回来吧,爷爷奶奶、妈妈和我,还有妹妹、弟弟都在等你回家过年!”纸条的末尾,还分别写着孩子们的名字。收到信的那一刻,我泪如泉涌。

当除夕夜,我回到灯火辉煌、爆竹声声的村子,看到站在门前等候我的家人,当三个儿女一起扑进我怀里,当看见母亲悄悄用衣袖擦去泪水的时候,我已泣不成声。

那年过年,我们家齐人全,除夕夜坐在一起吃饺子,看春晚,初一早上随兄弟们给父辈拜年,遇到的都是熟悉的面孔、亲切的问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家庭的温馨、父母的慈爱、儿女的欢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父母已不在人世,儿女也长大成人,两个女儿远嫁,儿子在外地工作。每逢过年,盼望他们都能早早回来,一起过个团圆年,以解思念之情,也深深体会到当年父母盼望我们回家过年的心情。

一到腊月二十三,妻子就像母亲当年一样,一边打扫卫生、拆洗被褥、准备过年的饭菜,一边唠叨“不知道儿子和媳妇啥时候领孙子孙女回来,不知道两个女子今年能来不?回来了领外孙、外孙女不?”我在妻子的唠叨声中,默默地把几个房间的火炉都架好,把装满燃煤的铁斗放到火炉前,把几个房间的土炕都烧热。然后,将父母的遗像擦拭干净,端放在桌子上,让他们二老也分享我们全家过年团圆的欢乐。

在期盼中,年就到了,儿子、儿媳领着孙子孙女回来了,女儿、女婿也带着外孙、外孙女来了。平时空旷的院子,变得热闹起来,儿女们的说笑声、孩子的打闹声、爆竹震天的响声,弥漫了整个院子。

过年回家,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夙愿。回家过年,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和故乡的一次相向之行,是全家人的一次难得的团圆,是亲情的汇聚和升华。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