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栗萌)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胸怀“国之大者”,投身为民事业,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全力以赴保民生、兜底线、救急难、促稳定,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市民政局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全省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精准施策兜底线
筑牢民生保障“压舱石”
构建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市民政局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出台《庆阳市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重点举措》《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保障标准连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达每人每月700元、465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达910元、700元。
创新“智慧救助”模式。市民政局与19个部门签订信息互查共享协议,年均接收监测预警信息2.5万余条,实现100%入户核查救助。建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信息管理平台,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类救助,年均落实照护服务30余万次。5年来,全市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超过49亿元,年均保障低保对象20万人以上、特困供养人员8000余人、临时救助10万人次,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惠民服务向全生命周期延伸。殡葬设施建设提速,新增4处殡仪馆,火葬区覆盖面积达24.44%;婚姻登记实现“省内通办”,补录历史档案48.3万份;婚俗改革成效显著,5年来办理结婚登记8.02万对,为5460对新人提供颁证服务,开展新人婚前辅导7776次。深化“1+8+N”救助模式,5年来救助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5295人次,实现长期滞留人员清零、短期滞留人员“动态清零”。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发放“两补”资金4.02亿元,惠及7.26万人。纵深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组织结对干部与2.5万名关爱对象建立结对关系,各级结对干部累计交流走访50.6万人次、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4.6万件、资助资金678.4万元。
温情守护暖民心
织密特殊群体“关爱网”
儿童关爱形成全域保护网络。建成市县(区)未保中心9个、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119个,累计为2543名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9806万元。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支出资金639万元,434名孤儿受益。
养老服务实现品质跃升。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投入7353.5万元新建养老机构6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4个、村级互助幸福院84个,增加床位542张。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区)3个、示范机构3家、示范基地2个,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签约率达100%,“五优先”就诊绿色通道开通率达75%,年均服务80万人次。
此外,我市还争取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资金2219万元,建成居家养老床位3302张,提供上门服务4292人,先后2次被民政部通报表扬。创新并在全省推广“老年餐桌”模式,建成老年服务助餐点110个,覆盖709个村(社区)3.28万名老年人,月均服务12.6万人次。
多元共治促和谐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社区治理打造庆阳样板。全市新建28个、改扩建165个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制定《庆阳市村(社区)协商指导目录》,细化11类74项议事协商事项,创建20个城乡社区议事协商示范点,“一约五会”覆盖率达到100%。
文明实践拓宽治理广度。全市登记社会组织655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50家,认定公开募捐资格慈善组织17家。引导全市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参与东西部协作、救助帮扶、大学生就业等活动,5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共计2498.76万元,对接帮扶项目40个、资金5354.78万元,年均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加强社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119个,覆盖率达100%,全市志愿服务队伍2096个,注册志愿者28.8万人,志愿服务时长达110万小时。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起点,全市民政系统将持续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负时代、只争朝夕,积极主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奋力谱写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