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徐雅荷 胡蕊 通讯员 冯泳萦 田海旭)劳务输转是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举措,一头连着经济大势,一头系着万家冷暖。近年来,我市紧扣就业优先战略,按照“促就业、强输转、稳增收”工作思路,综合施策,多向发力,全市每年劳务输转人数稳定超过54万人,劳务创收逐年递增,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屡创新高。仅2025年春节期间就输转28.3万人,创劳务收入8.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3.7%,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春风行动”促就业
集中输送暖民心
1月14日,庆阳市2025年“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庆城县举行,随后各县(区)陆续启动专项服务活动,集中开展就业公共服务,帮助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
在庆城县“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来自天津、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的150余家重点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进场求职人员1300余人。宁县、合水县、环县、镇原县、正宁县5县联动开展的“春风行动”招聘会吸引了255家企业参与,提供就业岗位9100个,涵盖制造业、服务业、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学历、不同技能水平求职者的就业需求。
截至目前,全市“春风行动”已累计开展宣传推介活动4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7.6万份,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2场(次),提供就业岗位8.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3706人。
随着“春风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全市人社部门围绕“线上线下同步,精准对接需求,细化服务保障”三条主线下足功夫深耕细做。广泛开展访企拓岗,征集全市重点企业和省外重点用工地区和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动态开展务工返乡人员就业监测,建立用工需求和岗位需求清单,通过“送岗到村入户、线上线下同步”的岗位推介新模式,将访企拓岗获取的用工信息分类精准推送到户到人。今年以来,市人社部门走访市内企业153家,征集岗位信息2023个,为求职者和企业搭建了沟通桥梁。
线下开展招聘活动的同时,我市在线上同步搭建招聘平台,将招聘会的岗位信息通过线上平台同步发布,方便求职者随时随地查询和投递简历。在线下招聘会现场设置政策宣传、直播带岗、劳务品牌推介等各类宣传服务专区,多部门联合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劳动保障维权、提前退休等政策宣传,为求职创业者提供信息、融资、培训、政策“一对一”咨询服务。
“春节刚过,我们及时组织举办了华池县2025年‘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暨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为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搭建开放的双向选择服务平台,实现精准对接、高效就业。此外,我们还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依托公益性岗位、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帮扶措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双赢,助力全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华池县人社局副局长田晓霞说。
各县(区)人社部门深入基层,细致摸排务工人员出行需求,科学组织集中送工。1月22日,宁县率先拉开集中送工的序幕,90名务工人员满怀憧憬地奔赴西安相关企业。2月3日,多县齐发力,宁县、环县分别在高铁站集中输送506名务工人员踏上了赴上海、天津及江苏等地的返岗复工之路,西峰区、镇原县、庆城县、正宁县共组织13辆专车运送558名务工人员返岗务工。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组织58辆专车、4个专厢,搭载2228名务工人员有序返回工作岗位,开启新一年的奋斗之旅。
外联市场树品牌
拓展劳务输出空间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劳务输出“培转一体化”新模式,紧贴市场需求、企业用工要求开展多样化“嵌入式”“订单式”培训,瞄准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急需紧缺现代服务业,实施“一县一品”劳务品牌培育发展计划。2024年,全市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069人次,创业培训2520人次。“庆阳香包绣女”“镇原护工”两个省级劳务品牌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展示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发展成果。
目前,“镇原护工”劳务品牌已成为镇原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最重要的渠道之一。镇原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护工培训就业,针对母婴护理、养老陪护、病患陪护、居家保洁等不同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成立就业专班加强与家政公司联系,助力镇原护工走好职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至目前已累计为京津等地区输送和培训家政服务人员和护工3万多人,年创劳务收入8亿多元。2024年,全县通过“镇原护工”劳务品牌带动转移就业1.4万人。
与此同时,津庆两地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以来,双方紧密合作,不断完善协作机制,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协作双方每年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政策措施,为两地开展劳务协作工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特别是2024年,庆阳市会同天津市协作区印发了《津庆东西部劳务协作品牌培育实施方案》,不断提升津庆劳务协作质量,持续促进脱贫劳动力务工增收。近年来,全市每年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输转农村劳动力超过2.5万人。
2月11日,在华池县举行的2025年“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暨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上,来自天津和本地的多家企业纷纷展示着自家的“好待遇”,前来求职的群众仔细阅读招工简章,详细询问工作时间、环境等,企业负责人也耐心解答。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招聘岗位除了常见的一线工人外,也不乏平台主播、短视频拍摄等新兴职业,高技能人才依旧是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在天津对口帮扶企业招聘区内,10余家企业提供了多个行业数百个岗位供求职者选择。
东西部劳务协作的不断深化,为全市稳定劳务输出规模贡献了重要力量,而传统劳务对接也在不断扩面提质。在巩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传统务工地劳务合作的同时,我市加大陕、宁、蒙等西部劳务合作基地建设,先后与北京、天津、上海及宁夏、江苏、山东、内蒙古、新疆等地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结合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在庆阳籍转移就业人员集中地区设立10个转移就业工作站,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
内挖潜力优服务
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在宁县,走进川庆制衣就业工厂生产车间,缝纫机声紧密交织,工人们专注投入,赶制订单。这家集工作服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保障为一体的专业化企业,现有170余名员工,日产超千套服装,年产值约2000万元,成功带动周边200多人就业。和盛镇居民王小艳便是受益者之一,自2023年4月工厂建成,她就开启了“工薪族”生活。“我主要负责开口袋、上拉链这些工序,在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王小艳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一边告诉记者。像王小艳这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故事,正是我市深挖就业潜力、精准促就业的生动体现。
在庆城县,红世纪绣庄就业帮扶工厂积极创建“顾家—务农—打工”三不误工作模式,从开始的10人小团队发展到现在有固定员工150多人、带动农户35户、年发放工资120万元、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的大工厂。在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同时,工厂还鼓励技术过硬、创新能力强的老员工返乡回村组建村级驿站32个,并进行线下技术培训和产品制作,带动更多农村人口从事刺绣工作。目前,红世纪绣庄就业帮扶工厂年销售额600万元左右,帮助带动1000余人开展季节性生产制作。
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通过强化就业服务、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建设就业工厂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深挖内部就业潜力,全力推动群众就近就业创业。培育建设“1111就业之家”,计划于今年底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实现“一站式服务、家门口就业”。加大返乡创业平台建设,提供创业服务支持,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创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平台8个,创建省、市级就业创业孵化平台22个。2023年以来,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58笔1.04亿元。通过产业培育、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政策帮扶等措施,促进特色产业与乡村就业工厂有机融合,提升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带动就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106家,吸纳就业6917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就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