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彦慧摄
甘肃庆阳被称为“香包刺绣之乡”。2001年,位于庆阳华池县的金代古寺双塔寺出土了一只保存完好、约有千年历史的香包。它由黄褐色的织锦缝制而成,上面点缀着彩色丝线绣成的花朵纹饰,另有一条串满宝石的链子,色泽鲜艳,玲珑精致。这一考古实物证明,庆阳香包的传承已有千年。
相传我国上古时代的医学家岐伯就生于庆阳,他随身携带药袋来防疫驱瘟。这些药袋装满了雄黄、艾叶、藿香、苍术等有香味的中药材,因此又被称为“香包”“香囊”。
先秦时期,香包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佩饰,当时的贵族将佩戴香包看作品德高洁的象征。《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礼记》中有“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的说法。“佩”“容臭”都指香包。唐宋时期,鎏金银香囊流行于上层贵族之间,香囊亦成为爱情的象征。
民间认为香包具有吉庆纳福、祛病提神的功效。相比造价高昂、精于工巧的鎏金银香囊,造型简单质朴、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香包才属于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民间的劳动妇女活到老、绣到老,将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刘海撒金钱等寓意吉祥喜庆的图案绣在香包上,寄托自己最真挚的祝福。香包绣制技艺就这样代代相传,不断更新发展。庆阳香包绣制更是其中翘楚。
在庆阳,香包又称“绌绌”“耍活”,按照制作技法来分,主要有“绌绌”、线盘、立体刺绣、平面刺绣四种类型。《康熙字典》对“绌”的释义为:“《说文》缝也。《玉篇》紩也……”可见“绌”其实就是缝。“绌绌”类香包采用了庆阳香包的一种独特缝制方法——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看不见针线为佳。
制作线盘类香包要在折好的五角菱形纸壳上依次缠绕各色丝线,盘成粽子的样子,吊上彩穗,寓意平安祥和。立体刺绣类香包有单面挂、双面挂、摆件等数百种样式,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制作这类香包,需要过样子(画出平面图形)、打样子(画出立体图形)、扩背子(将彩布或绸缎粘在打好的样子上)、上样子(画出绣样)、绣花、状物(填充棉花和香料)、成果(缝合成立体的形状)、打扮(给香包挂上吊穗)等步骤。制作平面刺绣类香包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等方法,成品风格古朴。
秦彦慧摄
按照佩戴方式,庆阳香包分为头戴、肩卧、胸挂、背负、脚蹬五种类型。头戴型香包主要是各种动物样式的帽子。肩卧型香包缝在肩上,一般以猛虎雄狮为图样,有祛除邪恶的意思。胸挂型香包多挂在胸前衣扣上,上面缝制了寓意吉祥的纹饰。背负型香包的图案为蛇、蝎等“五毒”动物,绣在背上用以护身。脚蹬型香包的图案多为飞禽走兽的头,如虎头鞋,取避邪护身、成双成对之意。
我的岳母是庆阳人,绣香包是她的拿手绝活。我和爱人结婚时,她给我们绣制了一个“鸳鸯锁”香包,正面一对鸳鸯对视,脉脉含情,反面是“天长地久”四个大字。红色的缎面、吊穗,彩色的绣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精美如初。老人还为孩子绣制了好多双虎头鞋,鞋面上的小老虎形态各异,两侧还绣制有金鱼、兔子、蝴蝶、花草等图案。我惊叹于岳母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眼光,一直没舍得让孩子穿那些虎头鞋,而是摆放在家中的书柜里,当成艺术品来欣赏。
2006年5月,庆阳香包绣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名气越来越大。庆阳市大力发展香包产业,成立了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至今连续举办了19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香包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统手工制作的香包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庆阳当地的香包制作企业引进了电脑绣花机、激光裁切机等设备,将手工缝制和机械操作结合,以电子工作台流水线作业批量化生产庆阳香包,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有了电动机械的帮助,图案定位更精准,绣制速度更快,香包制作效率更高,质量可靠,还节省了人工成本,电商订单再多也敢接。”庆阳香包绣制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说。她创办的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飞针走线绘万象,黄土塬上绣囊香。那些或佩于胸前,或悬于门庭,或置于桌面、床铺的小小香包,是庆阳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独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