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庆阳民政这五年系列报道之六】深化区划地名服务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庆阳市区划地名工作综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镇原县庙渠撤乡改镇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魏博庆 )区划地名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庆阳市全面落实党对行政区划工作的领导,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以高质量区划地名工作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区划布局  释放基层治理强劲动力

庆阳市坚持党对区划地名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区划地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专家库和区划调整联审机制,坚决落实向党委、政府请示报告区划地名工作制度和备案公告制度。

有序开展撤乡改镇工作,优化乡镇行政区划格局。先后完成合水县吉岘、肖咀、固城,镇原县新集、马渠、庙渠6个乡改镇工作。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至去年底,社区从2019年的77个增加到94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网格划分不断完善,实现管理“一张网”。

宁县太昌镇肖家村(中共邠宁支部旧址)

积极探索庆阳特色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村(社区)议事协商创新。努力打造西峰区乡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乡村治理典型经验做法被民政部推广,什社乡李岭村被纳入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1263”村级议事协商模式入选《甘肃省第一批基层议事协商“十佳”案例》。市民政局在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宣传工作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培训班上交流发言。

西峰区什社乡李岭村

深化地名服务  推动地名成为文化地标

正宁县榆林子镇中巷村通过建立村史馆,举办“地名座谈会”、地名故事分享会、地名书画摄影展等活动,推出地名文化之旅,让乡村地名文化“活起来”。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村民积极参与地名管理与文化建设,把“荔园堡、历史悠,红色地、精神守,南梁魂、心中留”的红色地名文化融入村规民约中,创新现代乡村治理,让红色地名文化“红起来”。

正宁县榆林子镇中巷村村史馆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名管理工作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全市地名备案公告的通知》等文件,衔接住建部门划转住宅区、楼宇的命名、更名事项等工作职能,理顺了地名管理体制,整治不规范地名498个,提升地名标准化水平。

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古城楼

厚植“红色圣地、岐黄故里、农耕之源”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山城堡战役旧址、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29个红色地名,开展宣传活动50余场(次),选送的作品《地名,以时代而辉煌、因历史而闻名——以庆阳境内的红色地名为例》荣获全国“红色地名·礼赞百年”地名有奖征集活动三等奖。

出版《有趣的庆阳地名》

深化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服务民生。率先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整理工作,荣获“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称号,出版《有趣的庆阳地名故事》,编纂《庆阳市标准地名录》《庆阳市标准地名图集》等地名图书,收录地名词条2.5万余条。推进地名信息化建设,采集录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地名信息3万余条,为提供便捷高效的地名公共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宣传新修订《行政区划管理条例》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对66条“有地无名”的村道进行命名,设置维护地名标志49个,安装楼门楼牌1084块,“乡村著名行动”微信小程序采集上图2400余条,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快递物流便利度,推动乡村地名文化资源创新转化,以小地名“前园子”为品牌的纯粮食白酒成功亮相兰洽会,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

华池县悦乐镇前园子村“前园子”白酒亮相兰洽会

强化边界治理  实现平安边界安定惠民

庆阳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引导群众自觉依法守界、护界,把边界建设成为和谐有序、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线。

甘宁线第五轮行政区域界线联检

有序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圆满完成了第四轮甘陕界、第五轮甘宁界、庆平市界和市内13条县界联检任务,共联检界线2658.09公里,修复、更换损毁界桩43个。认真抓好界线、界桩及其他标志物的管理工作,巩固界线勘定成果,有力维护了行政区域界线法定性和界桩等界线标志物的严肃性。

庆平线第五轮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第一次联席会议

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加强与毗邻市县的互联互访,完善协作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建高效联动、整体作战的边界一体化工作格局。坚持常态化开展界线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全面摸清边界地区“飞地”“插花地”情况,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实现了边界地区和谐稳定。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