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开春走基层 喜看新气象】人工智能标注师王婷:在家门口投身前沿科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王婷(右)和同事处理人工智能标注项目。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在陇东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环江之畔,一处门头并不显眼的环县数字就业基地内,29岁的王婷正在云端协作系统指导团队处理来自深圳的紧急人工智能标注项目。这座镶嵌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算力枢纽节点的建筑,与窗外绵延的塬峁沟壑形成强烈反差。电脑屏幕上,激光雷达生成的3D点云图正以每秒30帧的速度流动,标注师们需要在这种动态数据流中精确框注每个静态、动态物体。

这座西北小城的网格化办公区内,键盘敲击声编织着中国自动驾驶的底层密码。“每个标注框都是AI认知世界的地基砖石。”王婷不曾想到,兜兜转转间,故乡竟成了她跨进前沿科技行列的跳板。  

这位环县环城镇姑娘,2018年从山东联合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曾留在山东担任通信客服。虽然岗位稳定,但却无法带来新鲜感和挑战,加之齐鲁大地与陇东故土相距甚远,日益浓烈的乡愁与职业倦怠促使她开始寻求转变。

一年半后,王婷毅然返乡,在环县县城经营童装店。就在生意初现起色时,新冠疫情骤然来袭。尽管全力支撑,店铺仍未能走出困境,最终以亏损7万元黯然退场。

王婷在工位进行视频会议。

转机出现在2023年7月。一则人工智能标注师的招聘信息跃入王婷的朋友圈。“当时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纯粹被新鲜感吸引。”王婷回忆道。

当第一次接触人工智能标注系统时,培训师的话让王婷想起儿时在地头帮父亲测量玉米株距的场景。如今她手中握着的虽非锄头而是鼠标,但那份对精度的执着如出一辙。

经过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这位AI“小白”正式踏入了人工智能领域——此时,距人社部将人工智能标注师列为新职业已逾三载。

环县数字就业基地内,培训师吴文娟指导工作人员开展业务。

王婷参与的首个项目是无人驾驶,需对激光雷达点云图的物体进行标签划分、标记框选,将其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专业数据。“比如道路上的车辆、行人、水泥桩等动静障碍物,我们要把他们标出来,生成自动驾驶系统的‘避障指南’,告诉无人驾驶车辆‘需要规避这些物体’。”王婷很快被这项工作的技术魅力折服。精准的场景标注能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中的识别能力,这正是行车安全的核心保障。

然而,自动驾驶数据标注远非简单的框选作业。单个标注框需要逐帧解析图像主体轮廓,用像素级精度的锚点勾勒目标物边界,再经历成框、审核、验错、更正、复审核、质检等多道工序,任何细微偏差都会导致边缘模糊或特征缺失。“标注的数据需要达到99%以上正确率,否则机器也会跟着犯错误,质检时会将不合格的标注退回重新标注。”王婷坦言初期压力颇大,看着同事鼠标响个不停,总怕跟不上节奏,熟练后就好多了。

刚开始,王婷每日仅能完成200个标注框。随着经验积累,她的处理效率提升至日均2400个,单框耗时缩短至十余秒。“标注精度直接决定AI的智能上限,我们就是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如今,其团队业务已覆盖停车场、高速路、商场医院等多元场景,服务网络延伸至北京、成都、深圳等全国十余座城市。

从择业迷茫到月入5000+,从行业新人到项目经理,王婷仅用一年半时间便完成了职场“三级跳”。在环县数字就业基地,还有59位像她这样的人工智能标注师,其中70%拥有本科学历。

环县数字就业基地办公区一角。

这个在环县鲜为人知的人工智能标注群体,正成为县域AI进化工程的基石力量,重塑着当地的就业生态。

据记者了解,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2022年,环县打出政策组合拳,引入蚂蚁集团“蚂蚁服务星站”项目,采用“政府基建+企业运营”模式,打造庆阳市最大的数字就业基地,吸引未就业大学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自2022年11月正式运营以来,环县数字就业基地已招募培训26批次,累计就业1355人,其中稳定就业810人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84%。

“我虽然身在环县,却能以人工智能标注师的身份,参与到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一些基础性工作中去。”王婷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信心。

环县数字就业基地前台工作人员和帮助在岗人员查看入职信息。

夜幕降临,环县数字就业基地的环形灯带在黄土高原上勾勒出数字时代的等高线,数千公里外的自动驾驶测试场上,来自庆阳的数据正在帮助AI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与精彩。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