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陕甘革命历史上第一所党校—— 南梁红军干部学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喝的山泉水,吃的糜子饭,睡的五孔窑,穿的羊毛毡。上山去种地,下山把书念。敌人来‘围剿’,立马和他干。”这首名为《五孔窑》的歌,是刘志丹等创办的南梁红军干部学校“校歌”。

南梁红军干部学校,是陕甘革命历史上的第一所党校,伴随着根据地创建的全过程,主要担任陕甘边红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十分重视革命骨干力量的培训教育。陕甘红军创建初期,由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作为依托,当时的军政干部训练只是处于“随营”的初创阶段。在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根据刘志丹的建议,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荔园堡创办了陕甘边区红军干部学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校”,刘志丹兼任校长,习仲勋兼任政委。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红军干部学校更名为军政干部学校,培训对象除了来自红军部队的中、下级干部外,还有各级苏维埃政府选派来的地方干部,校址设在豹子川张家岔山脚下的五孔破窑洞,大家亲切地称为“五孔窑”。

这所新型的学校是革命者心中的神圣殿堂,开设政治、军事、文化等课程,主要包括工农红军、共产党、六大决议,制式训练(基本动作)、班排连进攻、游击战术以及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群众工作等内容。刘志丹亲自担任军事课教员,向学员们讲授社会发展史方面的知识,并亲自编写社会发展史和中国历史授课提纲。他在教学中处处以身作则,引导学员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吴岱峰、马文瑞、蔡子伟、黄子文等分别担任政治、文化、政权建设和群众工作等其他课程的教员。学员除来自部队外,还培训了10多名苏维埃政府的县长,为红军主力训练了10多名司号员,造就了一大批革命骨干。

从1934年春到1935年春的一年时间里,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共培训学员200多人。这些学员毕业后,很快成为陕甘红军和根据地建设中的中坚力量,肩负起了开创巩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光荣使命,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4月,陕甘边区军委又在下寺湾的王家坪建立了军政干部学校。7月,军政干部学校迁至陕北延川县永坪镇,发展成为西北红军干部学校。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西北红军干部学校与中央红军干部营(原中央红军干部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更名为西北红军大学,后又更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抗大”)。后来,“抗大”几经变迁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创建的陕甘边区红军干部学校,在党和陕甘红军历史上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作,在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赵星泽责任编辑:赵星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