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以政策之帆扬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建峰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以下简称《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发力,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绘制了蓝图,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强大动力。

夯实文化发展根基。财政投入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策》提出,建立健全与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财力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这将确保文化领域重点规划和项目获得充足资金。通过支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对文学、艺术等领域精品创作重点支持,有助于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催生更多优秀文化作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丰富文化服务供给。

激发文化产业活力。税收政策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文化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政策》提出,落实宣传文化增值税、转制文化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可以降低文化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其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的,给予一定期限的企业所得税和房产税免征优惠,这将有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

注入文化发展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能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拓宽了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助于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市场份额。完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确权等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能更好地发挥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赋能文化发展新形态。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政策》高度重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支持新闻媒体等领域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文化科技创新提供平台支撑。支持文化领域大模型建设等,将推动文化创作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推进文化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展文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可以有效释放文化数据要素的价值,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土地是文化建设的空间载体,依法依规保障文化企业合理用地需求,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政策》提出,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涉及的原划拨土地,根据不同情况实行继续划拨或有偿使用等政策,为转制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探索适应古遗址等保护要求的用地管理机制,既能保护文化遗产,又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激发文化人才活力。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政策》在收入分配方面明确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激发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向业务骨干等倾斜,能体现文化人才的价值。对承担国家重大文化活动的企业,经认定可单独分类核算、分类考核,这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助力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策》明确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这为转制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助于转制企业顺利过渡,实现从事业单位向企业的平稳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推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总之,《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是一个系统全面、相互协同的政策体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政策,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以政策之帆,扬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舟,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西峰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