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庆阳创新林业碳汇开发模式 打造甘肃生态价值转化新标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甘肃省庆阳市以机制创新破题林业碳汇开发,通过开创“服务不分成、授权不流转”的庆阳模式,为西北地区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探索出新路径。近日,《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进入审定收尾阶段,标志着这座陇东生态屏障正加速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

筑牢生态本底释放生态红利

庆阳市拥有林草湿资源总量2655.17万亩,生态系统碳储量达1.16亿吨,形成森林、草原、湿地三位一体的固碳体系。自十八大以来,全市依托“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构建起“人工造林年吸收二氧化碳超百万吨”的固碳引擎。其中,《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作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自愿减排量造林碳汇项目,造林面积达49.7万亩,是目前国家平台公示项目中面积最大的造林碳汇项目。项目采用“乡土树种优先、针阔科学混交”模式,油松、刺槐等抗逆性强的树种占比超70%,首期减排量约15万吨碳汇有望登陆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创新机制破局 构建开发范式

2020年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林业碳汇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面对开发企业接踵而至的局面,庆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国有资产不流失、农户利益不受损”的开发要求,在林业碳汇开发中打出“三项创新”组合拳,有效破解了技术、资金、权益瓶颈,为全省乃至全国和西北地区碳汇开发闯出新路。

一是服务模式革新。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机构,以“技术服务费替代收益分成”模式,既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又吸引技术服务企业入驻,不仅有效破解了开发技术力量不足问题,还通过项目开发为当地培养林业碳汇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支付方式灵活。开创“垫资开发+收益偿付”机制,有效减轻市县财政压力。《子午岭造林碳汇项目》采用分阶段支付方式,将项目文本编制、项目审定、减排量核算报告编制、减排量核查分步招标、分步验收、分步支付。

三是权益保障升级。创新“碳汇开发权有限授权”,林场和农户保留林权主体地位,通过协议明确收益分配,破解了林权流转的历史难题,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意愿。

全域统筹推进擘画发展蓝图

庆阳正加速构建“县区负责碳汇开发、市上统筹碳汇交易”的“一盘棋”开发新格局。全市432万亩可开发造林中,除市上负责的《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外,庆城、宁县已启动约100万亩人工造林开发,其他6个县区剩余200万亩正在准备开发资料。通过“县区主责+市级统筹”机制,将单个项目开发成本控制在200万元左右,全市年碳汇潜在收益逾亿元。

在规划引领方面,积极编制《庆阳市“十五五”林业碳汇发展规划》,锚定2026-2030年碳汇开发目标,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利用碳汇收益开展造林、森林经营等生态工程建设,推动碳汇收益反哺生态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规划发布。

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实现科技赋能。加快推进《碳中和目标下庆阳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汇能力预估和固碳增汇潜力提升途径研究》《辽东栎天然林碳汇提升技术研究》等7项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陇东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碳汇研究,攻关遥感监测等关键技术,为全市林业碳汇开发和随后进行的碳普惠奠定科学基础。

庆阳模式的成功实践,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提供了“生态保护-价值转化-收益反哺”的闭环解决方案。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这片红色热土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时代答卷,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绿色崛起贡献示范样本。

编辑:赵星泽责任编辑:赵星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