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家王卫权的散文集《留一点爱给母亲》,以厚重的笔触、年轮般的叙事、哲理性思维,彰显一个“情”字,描绘出生活在中国西部城乡人们生活的细腻与温柔。作品集包含《亲情永恒》《以梦为马》《回味乡愁》《生活杂咀》四辑,用感性叙事展现日常世俗烟火,处处为故乡、亲情、亲人、友情代言,每一个篇章、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股清新温暖的春风,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生活的质朴。
作品以平凡见深邃,微观叙事折射个人精神世界,反映时代变迁,是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交织回溯。全书散发着作家对社会、对故乡、对亲人、对亲友的挚爱和向上向善的情怀,折射出作家不仅胸怀强烈社会责任感,更是亲情友情的拥有者与维护者,展现了作家对家庭、亲情和乡土的深刻思考。
情是根、是本,是种子、是泥土,是滋生万物的春阳。它把人间装点得温馨,充满光暖,富有爱意。《留一点爱给母亲》《医生之爱》《守家的妻子》《老家来了打工弟》《田冲回乡记》等篇目无不是王卫权在场的体验写实和真情。他把亲历的、眼见的、听到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以“形散神不散”的传统经典模式架构作品,运用在场第一人情感,以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记录人物现场脉搏情感波动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寄托抒发自己的情感。来自现场的一系列记录式、叙事式的情感、乡情、乡音喷薄而出,使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域人们浓烈的亲情乡情浸入缤纷的情感世界。王卫权具有的长期从事新闻记者的历练,积淀了丰富的社会在场经验,其优秀作品全国榜上有名,其敏感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和人生阅历,赋能动情的故事情节与作品人物浑然一体,显露出对亲人、对师友、对故乡、对家园刻骨铭心的情怀,独具地域乡情散文特色。
细品王卫权的作品文本,发现散文作品整体都有着鲜明的“自述”性质,这种自述来源于作家讲述自身的强烈冲动,完全沉浸在一种封闭的“自述式写作”模式——我写我的,我只认可自我的讲述。他们有看门老头、修鞋匠、医生、菜市场摊贩,也有兄长、同学、母亲、邻居等,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精彩故事,为作家提供了叙事的新来源、新动态、新可能。作家以作为普通人的“被言人”,以自述的方式对经历的、耳闻的过往生活,进行历史的叙述,是个人史、社会史和人类史相互印证的过程,也是作家锚定历史坐标与当代社会生活融合的文化记录,写出了一代人的现实感与历史感。萧云儒提出的散文“形散神不散”,归纳了特定的社会历史时代散文创作的审美风貌和品格。而置身黄土高原地域的作家王卫权,在传统散文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反映新时代的散文写作新类型,复活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亲情故事,讲述当下发生的“中国故事”,是对散文记录生活的新贡献。
《留一点爱给母亲》散文作品集,反映了新时代县域文学作品的品质塑造,散发出积极向上向善的主题意识,在叙事中讲故事明哲理,触动人的精神世界,是对人间真情真爱的呵护和呼唤,折射出人们应在社会发展记忆进程中补缺丢失的那一份爱与情,常存自律仁爱之心。
文学是可以柔软、抚慰、滋润心灵的,作品告诉读者,文学的魅力与力量传递出的是一份美、一份善、一份孝,更是一片爱心。王卫权作为一个有责任有善德的作家,他的起点是真诚的,抱着对这个世界的巨大善意,去书写,去珍视生命中的微光。他的散文蕴藏着他对文学、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对真善美的独特感受方式。
汪曾祺先生说:“我有个很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王卫权的散文思维有这方面的精神和意思,阅读他的散文作品,不难看出,他的作品贴近生活,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百姓话语,透出广泛的社会哲理,作品也得以升华。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王卫权深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无情则无文。他始终躬身生他养他的一方热土,对他身处的时代、脚下的土地、生活在身边的人,怀有赤子般的深情,汲取群众语言,把接地气的语言、流畅的叙事凝结为细腻而灵动的亲情话语,倾情展示中华民族厚重的亲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