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活在庆阳这一方土地的人,《陇东报》是从小就出现在我生活里的重要读物。在城里工作的叔父,每次回老家总要带一沓厚厚的报纸,让我当作学习的资料。叔父特别交代,报纸上的一些文章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现在想来,他不经意间的一句嘱托却为我以后顺利通过遴选考试,长期从事公文写作埋下伏笔。
在信息流通尚不发达的年代,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往往普通且单一,大多时候依靠书籍和报纸。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就收集了当时十多年的报纸,以便他宏观把握整部书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人物背景,这对后来小说的主题塑造也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也昭示着未来的前进方向。上学期间,对报纸的阅读只限于家中仅存的一些旧报纸,但旧闻旧事也可以常学常新。得益于对报纸和文字的钟爱,考大学时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专业,也认识了很多在汉语言领域有着极深造诣的老师,经过唐风汉韵的熏陶,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文学创作。
2008年,我出版了自己的诗文集《以春天的名义》。
参加工作后,办公室每天都会送来当天的《陇东报》,我便有更多机会酣畅淋漓地品读报纸中的经典,对于有些意犹未尽的文字,索性制作一个可以粘贴的剪贴本,方便随时查阅积累,一年下来已经整理了5大本。学习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枯燥且无味,但机遇却会在悄然间赋予成功的惊喜。2012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市上组织的秘书人员遴选考试,顺利成为市直单位的一名文秘工作者,这或许是《陇东报》对我这么多年默默坚持的奖励吧。
随着年岁逐增,我对《陇东报》的信任和依赖越来越深,无意中萌生了在报纸上发表作品的冲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起草公文材料的过程,是文秘人员研究问题、淬炼思想的过程。从那时候开始,每天我都要抽出半小时阅读当天的报纸,用一小时来背诵一些公文的范本,这个习惯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坚持着。
自此之后,我在公文写作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宽,我的诸多文字陆续在《陇东报》上发表。对于文秘人员来说,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必须不停地练、不停地写,写得多了,思想就会变得丰富,写得久了,思想就会变得深刻。我也意识到,只有成为思想深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贡献智慧,这也是新时代、新形势对每个干部的基本要求。
感谢有《陇东报》一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