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诗文咏水 · 水润庆阳征文作品选】一条河的魂魄(付兴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对水的喜爱一直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之一。回溯历史,先民择水而居,生产因水而兴,文明伴水而生。

庆阳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接续奋斗史,又是一部栉风沐雨的治水兴水史。马莲河畔,黄河象跨越万年仿佛还在时空中悠然漫步;南佐遗址,五千年前的宫殿清晰地保留下了先人们逐水而居的智慧;凤凰城上,周赧王斩龙治水的传说还在滋润着庆州一方百姓;柔远河边,范仲淹领兵抗击西夏的烽烟还在历史长河中激荡;葫芦河岸,南梁精神的光辉还在西北岁月的星火中熠熠闪耀……

近年来,庆阳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项目建设、水工程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改善、水安全保障等重点,四水互济,五河共治,多库齐用,多措并举,相继建成一批水源配置、河道治理和农村供水工程,“一纵三横、百库千池”的水网建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为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和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深入挖掘庆阳水文化的时代价值,丰富庆阳水文化的精神内涵,讲好水故事,传承水文明,以文学的方式全方位反映和展示新时代庆阳治水、兴水、护水、节水的生动画面,推动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庆阳市水务局、庆阳市文联联合举办“诗文咏水·水润庆阳”主题征文活动。这次征文活动共征集作品 337 篇,入选作品100 篇,其中一等奖作品3篇,二等奖作品5篇,三等奖作品10 篇,优秀奖作品 20 篇。这些作品文笔细腻、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用文学的笔触生动呈现了庆阳的水故事、水文化、水历史,既真切表达了庆阳人民盼水、惜水、爱水的真挚感情,又全面反映了近年来全市水利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充分体现了庆阳水利人与时俱进、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从今天开始,视听庆阳微信公众号、掌中庆阳客户端“文化频道”和陇东报“北地风”版面开设“诗文咏水·水润庆阳征文作品选”专题,择优编发征文作品,以飨读者。

【诗文咏水·水润庆阳征文作品选】

▲鸭儿洼水库 张刚宁 摄

一条河的魂魄

付兴奎

按说,洪河在镇原境内应当是一条不小的河流。

洪河岸边麻王村里的安武古城在秦朝时的版图上就有了。

老王说,小时候的洪河可不像现在这么窄小,河里面的水也不像现在这么污浊。封山禁牧这么多年,河两边的山确实是越来越绿了,但河道里的水却一点没有起色。除了偶然去平泉跟集,去镇原县城开会,去兰州看孙子,去外面参加笔会之外,老王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在河边上度过的。

洪河的大,除了河床的开阔和水流的丰沛之外,还体现在河边上的土塬和土坡,河滩里的窑洞和草房,出过不少响当当的人物。

1887年,泾州迎来了一年一次的童试,来自洪河川古城村的十三岁少年慕寿祺,妙笔生花受到了担任督考的甘肃学政蔡燕生的关注。慕寿祺因此被拔为诸生第一,入兰州求古书院深造。光绪二十九年考中举人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宣统二年,他被任命为兰州地方审判厅刑厅推事。

那年,我们几人去占英家门前爬山,中途到一户人家避雨,那家女人正是慕老先生的玄孙媳妇。听说来了帮读书人,她又是切瓜,又是端水果。完了,还拿出一箱子慕老先生的手稿。虽然是毛稿,但文字、书法漂亮得没的说。原来,老先生这“学富五车,才储八斗”的赞誉,也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有西北中短篇“小说王”之称的柏原先生是老王的大哥。作品中曲折盘旋的山路和沟壑间酣畅淋漓的吆喝声至今令人难忘。他的作品差不多全都是反映陇东生活的。癸卯年初春,柏原先生驾鹤西去,消息传到家乡,洪河呜咽,潜山悲恸。作家冉丹在唁电中写道:“柏原先生的短篇小说已经成为陇上文坛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一座他身后的人需要艰难跋涉才能逾越的山峰。生命可以随风而去,他的文学品格必将永存!”

▲迎风起舞 (拍摄于合水县大山门林场)陈彦辉 摄 

相比之下,老王写的文章不像大哥那么有名,但在陇东的文坛上,老王也有属于他的一亩三分地。老王的收入是土地爷给发的,特殊情况下,他也会收到一些稿费。时间长了,有人出来开玩笑。说写文章不像种地,种子一撒就出来了。写文章得像中药一样慢慢熬。老王熬出来的,不光有那些已经公开出版和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作品,而且还有摆在桌子上待打磨的半成品。

麻王村的人最爱说的话除了“你吃过饭了吗?”之外,就是“小心老王把你怂写到书里面去。”因为这话,老王在村里谝传没有了市场,本来好好的一个故事,只要有老王在场,大家谁也不会将它一点不保留地讲出来。老王自嘲说,离了黄萝卜不待客了,你们不讲我自己想,你们肠子里的弯弯能转几个圈圈?

老王不能去人面上听故事了,但老王老婆可以。于是,老婆便成了他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老王老婆提着绣了一半的鞋垫子,在村子里晃来晃去,妇女们聚在一起做针线活的时候,她就能从旁人口中知晓村里的新鲜事儿,不会失去任何一个对老王有用的故事。老王老婆的故事是没有条件的,炕仍然是她烧,饭依旧是她做。当然,老婆讲给老王的故事,早已在记录和传播过程中进行了修改。

有了信息渠道的老王再也用不着和村里那些爱谝传的人套近乎了。老王知道,他们的话迟早是要传到自己耳朵中来的。于是,老王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坐在灯下加工老婆从外头听来的故事。

蹲在门前的桥头上看河,是最具老王特色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有时候,他是在看一朵浪花的起伏,有时候是在想象一个细节的架构,有时候是心里孤单想找一个人拉话,也有时候,是等待来家里做客的亲戚和朋友。老王看河的时候,一点也不着急,眼睛半开半眯,头耷拉着,他手里的烟灰也耷拉着。

▲秀美山水 刘斌 摄

为了给后辈儿孙留个念想,老王人瘦了一圈。创作基地挂牌那天,市里县里的作家,川里川外的朋友都来了,独独不见老王。快要揭牌了,张罗事情的人忙得团团转,老王却站在路边上拍视频。压饸饹面的,是村里最强的媳妇,待客的蔬菜是老王两口子一勺水一勺水浇出来的。宴席上有现杀的羊,还有家里平常下蛋的鸡。邻居说,平常你就是把他捆起来,他也不会往出拿。

老王家的院子里,除了能讲故事的作家,还有能写字的书法家。老王提前准备的纸和墨汁很快就写完了,大家还没有散去的意思。没办法,老王又让人去平泉镇上买。镇原人喜欢书法,洪河川里的人尤其痴迷。开车的,压面的,端茶的,为了“抢”字画把手里的活都忘完了。

麻王村里安武古城的遗址上,有很多枝叶繁茂的老树,走在树荫里能非常清醒地感受到树木和青草的呼吸,听到洪河水滔滔不息的声音,不管多么疲累的心,只要在洪河川里转上一圈,精气神就全都有了。于是,我就在心里默默地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充满了诗意。这些山,这条河,还是这些草木。村口的文庙已经坍塌的不成样子,但所有的人在他的面前还是保持了虔诚的敬意。

离开麻王川和王博艺先生告别的时候,我却产生了另外一个离奇的想法,如果没有那位权倾朝野的胡太后,没有学富五车的慕先生,没有王家弟兄和这一院子的文化人,甚至,没有了村口的文庙和祠堂,我们眼前的洪河川,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作者简介


付兴奎,甘肃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作协理事、庆阳市作协主席。著作有《城乡纪事》《与清风对坐》《吾乡吾土》《流年》《纸上的村庄》《陇东之东》等。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华文月刊》首届世界华文奖、第二十三届北方优秀图书奖。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