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诗文咏水 · 水润庆阳征文作品选】大河浩荡(韩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对水的喜爱一直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之一。回溯历史,先民择水而居,生产因水而兴,文明伴水而生。

庆阳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接续奋斗史,又是一部栉风沐雨的治水兴水史。马莲河畔,黄河象跨越万年仿佛还在时空中悠然漫步;南佐遗址,五千年前的宫殿清晰地保留下了先人们逐水而居的智慧;凤凰城上,周赧王斩龙治水的传说还在滋润着庆州一方百姓;柔远河边,范仲淹领兵抗击西夏的烽烟还在历史长河中激荡;葫芦河岸,南梁精神的光辉还在西北岁月的星火中熠熠闪耀……

近年来,庆阳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项目建设、水工程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改善、水安全保障等重点,四水互济,五河共治,多库齐用,多措并举,相继建成一批水源配置、河道治理和农村供水工程,“一纵三横、百库千池”的水网建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为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和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深入挖掘庆阳水文化的时代价值,丰富庆阳水文化的精神内涵,讲好水故事,传承水文明,以文学的方式全方位反映和展示新时代庆阳治水、兴水、护水、节水的生动画面,推动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庆阳市水务局、庆阳市文联联合举办“诗文咏水·水润庆阳”主题征文活动。这次征文活动共征集作品 337 篇,入选作品100 篇,其中一等奖作品3篇,二等奖作品5篇,三等奖作品10 篇,优秀奖作品 20 篇。这些作品文笔细腻、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用文学的笔触生动呈现了庆阳的水故事、水文化、水历史,既真切表达了庆阳人民盼水、惜水、爱水的真挚感情,又全面反映了近年来全市水利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充分体现了庆阳水利人与时俱进、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今天,视听庆阳微信公众号“诗文咏水·水润庆阳征文作品选”专题推出特邀作品——韩超的散文《大河浩荡》,以飨读者。

【诗文咏水·水润庆阳征文作品选】

大河浩荡

韩超

黄土高原上的河流,都有着上古夸父一样的命途:携水而行,却最终渴死在奔向大海的路上。它们或许来自于高原积雪的融化,抑或来自于大地深处的泉涌,当一滴水推动着另一滴水,一滴水夹持着另一滴水,好不容易流淌成一条河流的时候,便怀揣了一个奔赴大海的梦。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大多河流终究逃不脱与生俱来的宿命,悲壮地干涸在黄土皱褶里,没有留下一声叹息。

《山海经》说:“夸父与日逐周,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邓林其实就是一片桃林,从一根木杖起根发苗,开枝散叶,终于缀满累累鲜果,滋润了后来者焦渴的唇吻和喉咙,帮助人类积蓄意志和力量,最终拥抱了文明的曙光。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却以志怪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许多记载玄幻迷离,波诡云谲,让人无法与现实对接,更无法据此还原山川大地、万物生灵的本来面目。当我们借助现代精密测量、精确计算、精致呈现的地图去仔细打量一条河流时,我们惊奇地发现,一条大河连同它的各级支流以及最末梢的孱弱溪流连缀起来,恰如一棵根系深邃、枝叶繁盛的大树,剪影一般匍匐于大地之上,又如同一只阔大的手掌,掌纹清晰,每一条血脉都融会贯通,激荡奔涌,映照得出天地的浩瀚,蕴藏着洪荒的伟力。于是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山海经》所谓的“邓林”,或许正是对大地上某一条亘古至今的浩荡大河的真实记载,抑或是对掌纹一样的一件重大神秘事件的隐晦记录,总之它绝不仅仅只是一片桃林那么简单而常见。因为这种生机蓬勃的意象,我们从散落在黄土高原深处的那些虽只字不识、却锦心绣手的女人的心手之间又多次得到印证。她们有的一辈子连村子都没有走出去过,有的一生的生活范围只有一孔黄土窑洞、一处黄土院落那么大,但是她们常常能够用一把剪刀剪出万物生发、万类孕育的“生命树”,用一根银针、几缕丝线绣出古老的图腾和生命的意象。她们的这种潜意识,绝不仅仅是对家门前一条溪流或者一棵大树的形象摹写,至少包涵着四季往复、年轮更迭,乃至山河大地沧桑变迁的深邃启示!

王启宁 摄 

滴水藏海,大河奔流,以至于达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样的哲学境界,所有浩瀚深沉的气象均来自于点滴的汇聚,而万汇朝东、奔向远方的力量则需要更长久的积蓄。如果逆流溯源,我们会发现,眼前的浩荡奔流不过发源于大地褶皱之间一眼汩汩的泉窦,源头不过是一线潺湲的溪流,谁都不会相信它能成什么大气候,也没有奢望它未来会有浩荡之气。我故乡的川道里流淌着一条河,不过是北方的一条内陆河流,却胆敢打出“江”的名号。单从字面上理解,或许与其上游流经环县有关,现代地理资料显示,它的源头在更远的陕北定边县红柳沟镇西何梁村境内,古老的方志则记载环江发源于宁夏境内的青冈峡,这种不相一致在地理学中很正常也很普遍,对于一条河流源头的认定向来争论不已,何况相差着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变化。除此之外,难道它还有什么别样的特质和厚重的底气吗?还确实有。上世纪70年代,在环江流域庆城三十里铺镇段,出土了一条一亿四千万年前晚侏罗纪的翼龙化石,并且被冠冕堂皇地命名为“环江翼龙”化石。专家学者由此推断,在晚侏罗纪,环江流域应该是一个气候温润、水草丰美的地方。几乎与此同时,在环江下游的马莲河合水县段河滩上,出土了一架距今200至300万年的完整的剑齿象化石。这一次,化石出土所在的马莲河没有赢得命名的殊荣,把荣耀让给了更为远大的未来归属:黄河。由此,我们还敢再去藐视这条用江冠名的孱弱河流吗?

环江从陕北发源,刚刚起步奔跑时叫十字河,跑着跑着改名叫东川河,以洪荒之力穿越茫茫戈壁沙漠,翻过巍巍黄土沙梁,进入环县境内,又汇聚了几十条大大小小、苦苦涩涩的沟道径流,一路逶迤南下,在古老的庆州城下相遇了柔远河。柔远河从子午岭深处发源,天生丽质,甘润清冽。两河交汇,水质趋于中和,同时有了一个新的更为响亮的名字:马莲河。马莲河的源头就在庆州城南。庆州城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据考证为周先祖不窋率民众依山就势、削土版筑而成,雄踞岗阜之上,不规矩于方圆。郭外青山四围,两水夹流,悬若古堡,势成锁钥。城下大河走泥,浊浪奔突,因山势阻挡,遂成回旋倒冲之势,至今流传着周赧王坐庆阳,用马莲草斩断“龙脉”,瞎了三斗六升菜籽官的古老传说。马莲河夺崭山湾隘口而出,经板桥川、铁连川、砚瓦川,绵延三百四十余里,在宁县政平初唐塔之下汇入泾河。马莲河从此隐姓埋名,把奔向大海的理想交付给了泾河。

王启宁 摄 

泾河源头在六盘山东麓的老龙潭,注定了它是一条有故事的河流。《西游记》里说,长安相士袁守诚神机妙算,能推算出泾河水族的准确位置,泾河龙王大为恼怒,遂化身为白衣秀士,去长安城找袁守诚的麻烦。说既然你神机妙算,那么就请推算一下明日降雨的时间及点数。袁守诚自然识破这是泾河龙王来找茬,但他不动声色,一一推算清楚。泾河龙王自是不服,心说我乃掌管降雨之龙王,尚且不知雷霆雨露几何,你一个凡夫俗子如何晓得天机?遂与袁守诚约定,如若算得不准,便要将袁守诚赶出长安,从此不得设摊卜卦。孰料回到龙宫,方知天庭降下旨意,明日降雨时间点数与袁守诚推算丝毫不差。泾河龙王不愿服输,私自更改降雨时间点数,触犯天条,终被人界天官魏征所斩,遂引出一段与唐太宗李世民对簿阎罗殿的公案。

神话是古老的寓言,是人类认知的黑洞和现实的秘境,与其说河流哺育了人类、肇启了文明,毋宁说河流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象征和神祇的启迪。正是因为天性执拗,泾河凭着一股子倔强劲头,一路浩浩汤汤向南,终于在关中平原腹地的高陵陈家滩与发源于渭源鸟鼠山的渭河不期而遇。两条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势均力敌的河流,没有惊涛骇浪的嘶鸣,没有惊天动地的撕扯,平静宽容得几乎有些让人失望地交融在一起。泾河作出了主动谦让,悄然隐藏自己的鼎鼎大名,把远赴大海的宏愿交付给了渭河。大地之母总是浩瀚无私,悠悠泾河最终凭借自己的沉雄内力和浩然气度,给后人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成语:“泾渭分明”,谦让中保持了傲岸的姿态,融合下保留了独特的气质。

泾渭分明也罢,泾渭融汇也罢,当它们以新的姿态和名字继续上路的时候,便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雄浑之气,一泻而不可阻挡,劈华岳,夺潼关,克崤函之固,跃三门之险,恣肆汪洋,腾挪跌宕,径身跳进黄河宽阔的胸怀,从此被裹挟着、被激荡着、被催促着,浩荡东进,直入大海,实现了从一条溪流到一条大河,最终百川归海的辉煌涅槃!在黄河入海的地方,天长地阔,乱云飞渡,水天一色,一轮朝日正喷薄而出。

两千年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两千年后,我在河边想,眼前的大河长天、浩浩汤汤,究竟哪一朵浪花来自于悠悠泾河的激情翻滚,哪一道急流来自于古老环江的拼死奔赴,而哪一缕浊浪泥腥中,仍然记忆着来自黄土高原深处一条不知名的潺湲溪流的深深苦涩?

作者简介

韩超,甘肃庆城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散文随笔写作,在《飞天》《甘肃日报》《书法报》《北斗》《陇东报》等刊物发表作品500多篇,作品入选《西部散文30家》,出版散文集《蓬窗听雨》《蓬窗望云》,分别获庆阳市第六届、第十二届李梦阳文艺奖。参与策划创作的大型历史文化电视专题片《黄土大塬》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获甘肃敦煌文艺奖,并出版同名书籍。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