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非遗里的庆阳】庆阳香包绣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香包绣制

庆阳香包绣制,俗称“荷包”“耍活子”,或叫做“绌绌”,古时称为“香囊”“容臭”等。制作、佩戴香包的历史在庆阳古已有之。发现于华池县双塔寺的一只保存完好、色艳如新的金代香包,距今近千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宝石链香包。

陇东民歌里唱道:“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手工艺制品,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巧漂亮的刺绣品。庆阳香包绣制的主要特点是粗犷、原始、古朴、神秘,具有黄土高原雄浑、厚重风格。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现在的庆阳香包不仅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更是有着可观经济效益的商品,尤其是从2002年起连续十八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香包民俗文化产业早已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市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生产量700余万件,远销到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5月,庆阳香包绣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所以被审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符号之一,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创造力。保护、传承好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庆阳香包是庆阳人民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创造出来的民间手工艺品,是陇东民俗文化中璀璨多姿、经久不衰的艺术奇葩,它以五彩缤纷的丝线、巧夺天工的艺术构思、沁人心脾的香料、精湛娴熟的剪裁刺绣工艺、精心制作加工而成,凝结着庆阳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千姿百态的庆阳香包不仅图案精美、形象生动,而且芳香浓郁、益智醒神,令人心旷神怡。是人们馈赠亲友、传情达意、居家装饰、祈求平安的珍贵工艺美术作品。

在庆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总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并举办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耐人寻味的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是大人小孩都佩戴各种布制龙、盘蛇、青蛙、八卦镜、五毒、青蛙等,小孩要穿上绣有各种图腾纹样的花背夹,娃娃肩上左右缀有布老虎或布公鸡,表示对端午节的祭祀与庆祝。

庆阳香包的魅力是无穷的,庆阳香包凝结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智慧,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庆阳香包作为原生态的陇绣工艺品,其最大的特质是纯真之美、古朴之美、和谐之美。它的艺术美感深深根植于庆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中,吸纳了庆阳丰厚的自然人文基因元素,是一种超时代流变发展的民俗文化,代表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其作为一种历经数千年漫长历史而经久不衰的民俗文化奇葩,如今更加生机盎然、蓬勃发展,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一是形式多样,造型精美。如针扎、十二生肖、肚兜、虎头帽、绣花鞋等,这些香包形象生动、贴近民生,具有独特的集体性;二是刺绣技艺高超,做工精细,色彩绚丽,实用性极强;三是香包中的香料散发出的香气能驱蚊辟邪、消毒杀菌、愉悦身心,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正是这三大特点,赋予了庆阳香包独具特色的“形、神、魂”。其中,香包的外形设计与刺绣工艺是“形”,而独特的香气才是香包之“魂”。

庆阳香包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庆阳香包是集造型、色彩、刺绣和香味等为一体的民间手工艺术品,是精神与物质的完美结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庆阳香包绣制构图饱满,主题突出,配色艳丽喜庆,原始文化元素遗存浓厚。由于庆阳位于黄河流域,远古文化积淀深厚,所以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表现手法奇异多样,刺绣针法丰富灵活,不讲透视,不求比例,夸张变形,只求神似。香包绣制作者不从生活实际入手,而遵循主观意念,采用造型夸张,随意创作,与学院派专业美术有天壤之别,是庆阳最为灿烂多姿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态。

编辑:袁乙琪责任编辑:袁乙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