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紧的年代,尤三夫妇已育有两个儿子,为了实现儿女双全的心愿,两口子合计后决定,不生女儿誓不罢休。老婆怀上第三胎后,为防止计生工作队发现,尤三让她到省外的娘家去避一避。怀胎十月,老婆终于诞下三胎,结果又是个带把的。她一气之下说什么也不要了,嚷嚷着要抱给他人抚养。
尤三却坚决不从,说:“咱们活人活人,一辈子活得没多少后人,算什么活人。”
尤三顶着交高额超生罚款,和被没收承包地等处罚措施的压力,硬是将老三留了下来。原本一家四口的生活就是捉襟见肘,添了三胎后,日子就更艰难了。三个儿子如齐头葫芦,饭量大,长得快。为了维持生计,尤三去了南方打工。老婆一个人在家涮锅燎灶,艰难抚养三个儿子成长。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一晃十七年过去了。尤三重视孩子的教育,将多年打工所挣的钱抛去生计,其余全部投资供孩子们念书。三个儿子也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尤三原想三个儿子学业有成,能考入国家职能部门,光耀门庭,让他扬眉吐气一回。但天不遂他愿,孩子们陆续毕业,均参加本省本市本县公职人员招考,连续考了三年,兄弟三人都没有考中。
尤三媳妇急红了眼,说三个男娃没有工作愁死个人。
尤三压力山大。他在电话里给三个儿子说着同一句话:“咱家世代为农,看来你们三个都没有吃国家铁饭碗的命,考公到此为止,吃饭要紧!我和你妈力尽汗干,将你们养大不容易,往后你们做好准备,各自打工谋生,自己赚钱讨媳妇买房子!”
三个儿子听了尤三的话,纷纷离开家乡自谋职业。老大在兰州一家物业公司当保安,月工资3000元,老二在西安一家物流公司当内勤,老三跑外卖。兄弟几个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
三年过去,尤三回家过年,兄弟三个也悉数到家。
年三十晚上,尤三分别和三个儿子连碰三杯酒,说:“人上世以来,不论做官当老百姓,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职业无贵贱,看谁弄哩?但是不论做事做人,请记住‘认真’二字。好日子不是混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切忌好高骛远,这山上望着那山高。干一件事就一门心思干好,干出成效。你们都是大学生,视野开阔,脑瓜子灵活,能吃苦也是你们几个的强项。我相信,几年之后,咱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三个儿子纷纷点头,说:“爸,你放心,我们知道今后怎么做。”
五年过去了。老二以诚实、谦和、拼命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物流公司总裁独生女儿的芳心。总裁将一个市物流分公司让老二打理。老二将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井井有条,效益比同行业分公司翻番,年薪达到四十万元。在西安花二百万元买了房子,开上了高档小轿车。
老大在物业公司干了两年,熟悉了其中的流程,最后辞职,自己注册成立了一家物业公司,招聘二百多人,承包三个新开发区的小区物业服务,一年利润上百万元,一夜之间成了人人嘴里称羡的尤总经理。
老三跑了两个月外卖,和很多食堂做饭师傅混熟后成了朋友。他观念一变,考上了四川烹饪学院,专攻中国传统名菜做法。两年过去拿到了烹饪大专文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毕业后以每月一万五千元应聘首都一家外贸国际酒店当大厨。
看着三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尤三自豪的对老婆说:“现在这社会,不要嫌生的娃多,一只羊有一只羊的草地。关键的是,要让娃娃从小吃得苦,受点磨难,正确引导,走向社会出不了大错。”
老婆说:“这么说,我还是你尤家的大功臣,三个儿子生对了?”
俩人都笑了,笑得那样开心........
作者简介
王卫权,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正宁县作协副主席,《散文选刊》《中华文学》《河南文学》签约作家。有数篇作品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河南文学》《甘肃日报》《当代小说》《唐山文学》《北斗》等发表。出版短篇小说集《乡愁乡魂》,散文集《留一点爱给母亲》等4部作品。主编出版《中国共产党正宁历史》第一、二卷,《正宁革命故事荟萃》《高原吟唱》等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