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书香庆阳 | 读书是一种瘾(付兴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退休后的第一个春天,跟着朋友们一起出去旅居养生。南方的山清水润,负氧离子多,觉睡得踏实,饭吃得可口,一天三顿,变着花样吃。象棋、扑克、麻将,喜欢啥玩啥。晚上,散步、喝茶、看电影,这样的日子肯定舒坦。但时间一长,心里总是觉得空落落的,想来想去,原来是把一样东西给落下了。

平日里出差,除了准备文件、衣服和洗漱用具,还要在包里别上一两本书。为的是闲下来有个伴儿,或者说,孤独的时候精神上有个寄托。同事见我在读得投入,问下一次一起出差的时候,能不能也帮他带一本书。我一听高兴极了,两个人看书,正好是个伴儿。

读书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大多数书不是在书房里的读的。从学校出来,一走上工作岗位,读书便成了一件附带的事情。即便是你做了专家当了教授,也应该在教学研究和阅读之间分个主次。否则,连本职工作都干不好,能读好书肯定是一句空话。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结识了一个爱读书的同事,吃饭睡觉,腋下总夹着一本书,并且一有时间就打开读。听别人说,他是不满意当前的工作,准备考研深造。不知怎么,这话传到领导那里,反而成了他身上的缺点。有说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有说他读成书呆子的,也有说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倒不出来的。时间不长,因为工作责任心不强,他被调到了乡下。结果,研究生没有考上,反而把工作给影响了。

小时候,因为分不清主次,自己曾走过弯路,现在想起来仍觉有些后悔。考上高中之后,同学们一门心思考大学跳龙门,自己却在无形中喜欢上了文学,特别是杂志上刊登的那些伤痕文学等,一读起来就没有个完。说实在话,那时候,我对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的《将军吟》、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张贤亮的《绿化树》的了解比课本上的文学常识还要全面。为此,学校的教导主任在大会上还专门点过我的名。

上了中文系之后,繁重的课程安排再也不允许你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为了奖学金和极早参加工作,我们读完了几乎所有中文系学生必读的书目。当然,这段时间,我并非什么书都不读。只不过都是利用在课堂之外挤出来的时间阅读的。那年,我搬房子的时候,翻出上学时候记的笔记,其中好多都与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一本《自白派诗选》,一本泰戈尔的《飞鸟集》一本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还有舒婷和顾城的《双桅船》。这些书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可能比中外文学指定的篇目还要大。

上班的时候不看闲书,下班的时候不谈工作,是我给自己立的规矩。其实,这个原则也就是说说而已。下了班,有人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找你,你肯定不能推脱。再者说了,干完手头的工作,闲着也是闲着,看看书有什么不好。

从前,在乡下教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结合课文的延展式的阅读。讲《范进中举》读《儒林外史》,学《套中人》,读《小公务员的死》。那段时间,我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都是在课本里出现过。孔子、庄子、韩非子、曹雪芹,罗贯中、吴承恩,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能拿到手的书大多数都读过了。在课堂上,时不时背段大部头里的文字显摆一下,这样一来,班上的同学都被我吸成了铁粉。

出于写作的需要,自己的阅读重点开始向文学书籍倾斜。小说上的卡夫卡、马尔克斯、福克纳、昆德拉,诗歌方面的雪莱、拜伦、惠特曼、博尔赫斯、庞德。时间一长,便在写作中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每每动笔之前,首先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文章应该怎么写。时间一长,文字里渐渐有了不同一般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坐在一起谈论文学的人越来越少,能把读书当作业余爱好坚持的人更少。一位对我文学启蒙产生过影响的老同学感慨地告诉我,自己不读书已经有很多年了,不是因为工作有多忙碌,也不是生活有多紧张,就是觉得安不下心来。我笑着说,哪能呢,只要想读,就一定能安下来的。之前,很多人的阅读是奔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去的,比如升学、就业、考研、评职称等。时间一长,读书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水果和蔬菜,每天不读点,就觉得心慌。

有一年,去宁县和盛去拜访诗人蒙三忠,他说他最大的烦恼就是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他们把老蒙花血本买来的书叫闲物,把写诗叫胡折腾。别人不理解倒也罢了,更让他失望的是自己的家人。在他们看来,凡是没有收益的劳动都是无效劳动。可对老蒙本人来说,如果你们不让我读书和写作,那我的心情比没有钱花和身体不健康还要难受。

平常,大家总习惯把爱读书的人称作书呆子。这样的人在单位一般都不大会看眼色,并且遇到事情喜欢较真,所以普遍混得不咋样。有一年,单位给一个岗位上选拔人,自己在竞争中意外落选。事后,有人不无可惜地对我说,你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就是平常有点那个。我听了之后,有些哭笑不得。我心里想,不就是读读写写吗,怎么就那个了。如果读书真的是一个人得缺点,有些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有。

我自己喜欢读书,不是说爱读书的人就有多好,工作和生活中没有不足。而是在同等条件下,读书确实是一种不断陶冶自我的生活方式。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亲戚朋友们解决不了,书本可能会帮助到你。你在现实中找不到意气相投的知音,书可能成为和你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个人的爱好是有限的,喜欢读书的人,在别的方面的兴趣肯定就会减弱。不像酗酒那样耗费身体,也不像赌博那样挥霍财富。一本几十元钱的书,可以使你愉悦上很长一段时间。某些书里面的传达出来的智慧,可能会让你终身受益。

书瘾不是瘾,是长期阅读形成的一种良好习惯。一年半年不读书,你可能看不出来,一辈子不读书,那差别就大了。有人掰着指头数,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去过。其实,数过又能怎么样,一个人的生命太有限了,即使你坐着飞机火车跑,也不能穷尽所有的地方。但书就不一样了,脚步不能抵达的地方,文字会帮你抵达,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书本会帮你看到。

读书是一种瘾,染上它,会让你受用终生。

作者简介


付兴奎,甘肃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作协理事,庆阳市作协主席。著作有《城乡纪事》《与清风对坐》《吾乡吾土》《流年》《纸上的村庄》《陇东之东》等。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华文月刊》首届世界华文奖、第二十三届北方优秀图书奖。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