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固一方水土 保黄河安澜——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让绿色在黄土高原绵延铺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九曲黄河万里沙。治黄百难,唯沙为首。

新中国成立后,为减少入黄泥沙,黄河水利委员会将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列入治黄事业的重要举措。

在黄土高原腹地、泾河岸边,一群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七十载的黄河人,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砥砺前行、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新路径,使荒山秃岭蜕变为葱茏绿野,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生共荣。

这群黄土高原的绿色守护者,来自于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

▲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

治黄护塬七十秋

站在历史交汇点回望,西峰站七十余载的奋斗历程难以用数字尽述,但每个足迹都镌刻着非凡意义。

为降伏洪魔、守护黄河安澜,探寻泾河流域水土治理与生产发展之道,黄河水利委员会选定黄河中游最大、最完整的一块塬地——董志塬,作为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开展综合治理的起点。

▲第一批黄河水利工作者来到庆阳。(资料图)

1951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北黄河工程局在庆阳成立陇东水土保持工作站,开启黄土高原水土治理新纪元。建站之初,“水土保持”尚属陌生概念,既无现成教材,亦无成功范例。西峰站先驱者跋山涉水、调研试验,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条件、提升民生福祉确立为发展目标。

面对塬水下沟导致沟壑扩张、西峰镇面临被东侧的火巷沟一分为二的危机,西峰站建成蓄水8万余方的东湖大涝池,成功遏制火巷沟侵蚀势头,护卫城镇安全。此举令西峰站声名鹊起。

从陇东首座淤地坝到首个山地果园,从陇东第一园到固沟保塬工程,西峰站始终勇立潮头,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56年,该站更名为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十余年间,南小河沟小流域治理成为全国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样板,环县十八里、城东塬等多处综合治理样板相继诞生,为水土保持科学淤地坝技术规范制定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7年,依托庆丰沟流域,西峰站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农林牧生态结构优化调整实践中,创新提出建设“塬面农业生态经济带、塬边林果生态经济带、沟坡草灌生态经济带、沟底水利生态经济带”的“四个生态经济带”治理模式,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2000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上级批准成立了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与西峰站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以齐家川示范区项目为依托,探索实现流域水土保持单位作为项目建设法人;以泾河流域岘瓦川项目建设促进雨水径流资源的高效利用;培育出20多种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植物,繁育良种沙棘5万余株;以南小河沟流域湫沟支沟为依托,实施高原沟壑区“三道防线”治理及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示范……

▲南小河沟试验场防汛演练。

七十载风雨兼程,几代水保人以服务黄河治理、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为己任,探索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科技赋能生态路

东湖碧水洗晓月、南沟红叶染夕阳。东湖和南小河沟,承载着庆阳人民对西峰站的深刻记忆。其中南小河沟的蜕变,更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生动范本。

“山坡上很难看到树木,就连蒿草也稀少,红秃秃的坡面露在外面……沟头和坡角坍塌的声音,各谷洪流汇集冲击的声音,聚在一起,咆哮轰鸣。”这段《南小河沟的变迁》中的讲述,定格了解放初期该流域的荒凉景象。

1952 年,西峰站选定南小河沟建立试验基地,开始系统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哪里适合修梯田?哪里适合栽树木?哪里适合建淤地坝?西峰站人踏遍了南小河沟的每座山头、每片山坡、每条沟岔,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技术攻坚,涝池、淤地坝、土谷坊、柳谷坊、防冲林、水簸箕、鱼鳞坑等一大批水土保持措施应运而生。

▲如今的南小河沟小流域山青水美。(资料图)

依托科研试验项目、植物引种繁育及科技示范园建设,如今南小河沟治理度达88%以上,林草覆盖率达84%,汇聚140余种乔灌木、30多种草本,从荒芜之地蜕变为“陇上植物园”,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样板,被《人民日报》誉为“黄河中游上的一块翡翠”。

这里构建的水土治理技术体系,使南小河沟享有“水土保持的活展览馆”的美誉。“三道防线”“四个生态经济带”及高标准新工艺轻管护韧性淤地坝等治理经验,在黄土高原沟壑区300多条小流域推广,覆盖2.6万平方公里。以该流域为原型拍摄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了这片黄土地》《黄土高原上的绿洲》等影片,向世界讲述中国治理黄河故事。

▲南小河沟小流域俯瞰图。(资料图)

科技创新始终是生态嬗变的核心动力。西峰局持续深化基础性研究,推动多学科协同创新。

2024年10月19日,南小河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成功签约,成为水利部直属单位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开创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范式。

职能跃迁启新程

新世纪以来,西峰局整合科研、监督、治理职能,增加流域管理职能,转型为综合性管理机构。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领导下,该局强化党建引领,履行流域管理“前哨”职能,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部批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淤地坝安全运用监管,做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试验观测,深化水土保持科研,扎实开展水土保持措施固碳效益研究。

▲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开展水政水资源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峰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致力于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形势变化,西峰站治理策略实现了五大转变:从对自然征服和改造到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从单项措施、分散治理到综合、系统治理;从防护性治理到治理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从以人工治理到人工治理和自我恢复相结合;从单向示范推广到实验室、试验场、农业农村“三结合”,不断探索加快防治水土流失新路径,努力实现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七十载征程铸就精神丰碑。西峰站书写了“五七干校”“东湖”“向毛主席送苹果”“董志第一井”等水保故事,建成了西峰什社塔头农桐间作、镇原武沟沙棘、环县肖川坝系、齐家川示范区、砚瓦川项目区等高标准治理典型,培育出“活字典”“老愚公”“张治黄”“三朵金花”等先进典型。

▲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利用无人机开展水土保持监督。

荣誉满载,印证奋斗足迹:西峰局先后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科技示范先进单位”“甘肃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23年7月荣膺“第十一届中华环境优秀奖”。   

回望昨天,沟壑间铭刻着水保人躬耕不辍的身影,见证着西峰站艰苦奋斗的壮阔诗篇。

新时代新征程,西峰站干部职工将始终牢记老一辈水土保持工作者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深入践行“节水优先 空间均衡 系统治理 两手发力”的治水思想,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而不懈奋斗。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