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唢呐又叫“陇东唢呐”, 是以庆阳境内唢呐为主要吹奏乐器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属木制(也有部分为竹制)管乐器。镇原县也流传铜管唢呐,它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经历代艺人们不断加工传承,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广泛的民俗应用、独特的演奏技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我国浩瀚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乐种。以西峰区为中心的庆阳市所属县域内均广泛流行,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明代乐蟠人侍郎韩鼎编撰、清乾隆二十六年由庆阳知府赵本植再行修订的《庆阳府志》中记载,鼓吹乐已是明代婚丧习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人沈德符所著的《野获篇》记载有嘉庆、乾隆年间所盛行的《寄生草》《粉红莲》《银纽丝》等曲牌,在庆阳唢呐中也有同名曲牌。
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庆阳唢呐艺术已发展成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庆阳“音乐方言体系”,形成了有别于其他鼓吹乐的独特特征而演变为一个独特的较为成熟的乐种,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同时,深深地熔铸在庆阳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成为庆阳劳动人民精神的脉动节奏。2006年6月,“唢呐艺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