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非遗里的庆阳】​陇东红色歌谣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地区,习称陇东革命根据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这里曾是中共最早的地方革命政权机构——南梁苏维埃政府(华池县)以及陕甘宁省府(环县)、抗大七分校所在地。陇东红色歌谣流传于庆阳七县一区和周边地带。诞生流传的时间主要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它是在历史悠久、凝练厚重的陇东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孵化出来的。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在陇东地面上发生了一系列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事件,革命洪流汹涌澎湃,为陇东红色民歌的口头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人民群众以一种新的题材,新的内容、新的思想内涵随机创造,借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真情实感。

陇东红色歌谣的内容包括鞭笞国民党反动统治,声讨控诉旧恶势力的压迫,歌颂共产党、人民领袖、人民军队以及边区的各种新生事物,并发挥了它的纪实功能,反映了陇东根据地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它是一份中国革命史上的宝贵文献,是历史的缩影和镜子。在民间文学、音乐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保护陇东红色民歌对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继承革命传统,激发人民的爱国、爱党热情,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庆阳红色歌谣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主要有:《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原作者是陕甘宁边区曲子县(今环县)农民诗人孙万福;《十绣金匾》,原词10段,作者是陕甘宁边区新正县(今正宁县)一位木匠汪庭有。作品以后经不断加工修改,成为唱响全国的《绣金匾》;《军民大生产》,源于抗战时期华池县人民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的《打夯号子》,后经人民音乐家张寒晖加工修改,广泛传唱。

20世纪40年代,边区文艺界著名人士马可、李焕之、张寒晖、丁玲、李季等都曾深入庆阳民间,进行过文艺采风活动。延安的《解放日报》对陇东红色歌谣有宣传报道。1949年后,一些优秀的红色民歌仍然传唱不息。音乐工作者还为原来一些无曲的歌谣进行谱曲,常见于春节社火、文艺晚会及民间文艺汇演中。手抄、油印等传播方式不断呈现。1978年,庆阳地区文教局组织业务人员,深入各县农村搜集整理庆阳民歌。后来,随全国“十大文艺集成”工程启动,庆阳地区群艺馆、各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又作了一次搜集整理。但两次采风,对红色民歌、民谣有所忽略,造成一定缺失。

陇东红色歌谣包括有词有曲和有词无曲两种类型。它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无名氏的劳动人民。一般地说是无伴奏歌唱,只有在特定场合下(如庆祝会、晚会等)才有乐器伴奏。伴奏乐器有笛子、板胡、二胡、三弦、唢呐等民族乐器。陇东红色歌谣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唱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些专业、业余文艺团体和民间社火队及民间艺人对它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年9月,“陇东红色歌谣”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