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心怀生态梦 追“绿”写忠诚 ——记庆阳市林科所林草湿荒综合治理研究室主任徐建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徐建民(左一)和同事查看雪松生长情况。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陈思)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的最前沿,45岁的徐建民正带着团队监测灌木草本的长势。身后甜水镇的灌草配置试验区里,新播的沙打旺、扁穗冰草和柠条已钻出嫩芽,曾经的黄沙肆虐之地此刻焕发生机。“这些草种能抗住零下30度严寒,根系甚至能穿透钙积层。”他攥起一把混着白色钙结核的沙土,眼中跳动着科研人特有的光芒。

从初出茅庐的林业技术员到如今手握6部省级技术规程的学科带头人,这位庆阳市林科所林草湿荒综合治理研究室主任,如同子午岭上的油松,把根系深深扎进黄土地,21年来,他踏勘了庆阳21.7%的国土面积,把论文镌刻在陇东大地的沟壑梁峁间,用科技力量参与着重塑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战斗。

扎根林业把论文写在山川

时间回溯至2006年,刚参加工作的徐建民穿行于子午岭林海,随身携带的测量本记录着100多页的苗木根系数据。面对当时容器育苗出苗率低、成活率低的困境,他创新性提出通过精准控制基质pH值促进菌根共生,调节氮磷比强化主根发育,把握移栽时机激发侧根分化的技术措施。这套技术体系不仅写入地方标准,更在基层林场苗圃催生变革,让容器育苗铺开阵势发展,苗木质优量足。

徐建民在苗圃地查看苗木长势。(受访者供图)

翻开徐建民的科研档案,处处跃动着西北生态治理的脉搏:23项科技项目见证着创新轨迹,26个优良树种改写富农产业版图,3.6亿株标准化苗木扎根黄土高原。其中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的突破最具标志性——通过数十次基质配方改良,他创出育苗周期缩短20天、成本直降30%的“黄土配方”,容器苗造林的大规模应用,让庆阳造林成活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在合水县何家畔镇枸杞基地,“双篱式”立体栽培模式打破传统种植桎梏,亩产突破300公斤神话;镇原县三岔镇千亩文冠果林中,“陇冠3号”以单株产油量超常规品种2.7倍的战绩,演绎着“一粒种子改变生态”的传奇。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科研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

实施油松抚育项目时,他带领团队在子午岭深山驻扎42天,布设83个监测样地,建立起覆盖林木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数据库;2017到2018年,跑遍了全市八县区、25个林场的279条调查线路,基本摸清了庆阳市乡土珍稀树种家底,采制的360份标本、编制的树种名录、图鉴和创新性提出的乡土树种稀有与保护的级别,为资源保护和下一步在生态治理中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2015年的一次常规调查中,合水大山门林场一片健康葱郁的油松林成为徐建民的灵感源泉,低质低效的人工油松林通过科学精准的经营调控,也可以形成类似天然林的稳定生态结构,催生出“近自然、多功能”等3个科技项目的相继落地实施。在3000余亩的示范林里,徐建民带着团队构建起包含林木、土壤、水文、碳循环、多样性等36项指标的监测体系。2019年项目攻坚期,团队白天穿梭林间记录数据,夜晚在灯下整理资料,最终形成的技术模式使经营5年后的油松亩均蓄积年增0.8立方米,固碳能力提升12%,为子午岭人工林经营树立新范式。

从背着水壶丈量林地的技术员,到执掌重大科技项目的学科带头人,徐建民用21年光阴诠释着科研人的坚守:那些镌刻在标准文本里的技术参数,生长在陇东大地的亿万亩新绿,以及深藏在监测数据库中的生态密码,共同绘就了黄土高原绿色发展的新画卷。

绿富同兴 解锁增收密码

“进林区考察,当地群众问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的能在林子里赚下钱?’我每次都非常肯定的说,能!”徐建民告诉记者,所有的科研,都应该是为百姓服务的,要做,就要做出实效。

2012年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农“守着林子没饭吃”的窘境普遍存在。为破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增产与林农增收的现实难题,他探索出“三区轮作”模式:阴坡种食用菌、阳坡养生态鸡、林窗栽中药材。在庆城县蔡家庙乡,这种立体经营让每亩林地年收益突破5000元。在《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实施中,试验提出“三维空间利用”模型:上层栽种乡土经济树种、中层套种中药材、下层培育菌草,这种立体模式使单位林地经济效益提升3-5倍。

徐建民带领团队开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试验。(受访者供图)

徐建民的科研清单上,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始终并行。示范的“苹果+中药材”立体种植模式,亩均收益超4000元;开发的林菌复合系统,让林下空间产出黑木耳、鸡腿菇;推广的抗旱枸杞良种,正在黄土沟壑区形成新的产业带。2023年,这些科技成果辐射带动1.2万农户户均增收5600元。

多年来,徐建民带领他的团队立足庆阳林地资源现状及实际,因地制宜在合水、庆城、镇原等县区十余个乡镇,系统推广了林-药、林-菌、林-禽、林-畜、山区低效林改造等7种高效模式及8类26项适用技术。示范点通过林下中药材种植、菌类培育及鸡兔等畜禽养殖,累计实现收入800余万元,种养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成功培育出一批林下经济生产基地,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带动从业人员1400余户,新增就业岗位600余个。推动林下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已在全市形成“各具特色、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使林下经济产业成为大地增绿的有效路径与农民致富的创新渠道。

徐建民主导开展的林下经济项目持续助农增收。(受访者供图)

潜心科研 追逐绿色梦想

横亘于庆阳东部的子午岭林海,作为陇东高原的生态脊梁与天然水塔,承载着三代务林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绿色守望。当造林面积扩增至百万亩量级,徐建民敏锐察觉到新挑战:林分结构单一、卫生条件恶化、林木生长迟滞等问题,正制约着这座“绿色长城”的功能释放。2019年起,他牵头推进三个省级科研项目,带领团队踏遍23个林场,布设495个监测样方,历经六年持续攻关,构建起包含疏伐调控、生物多样性提升等四大技术模块的森林经营体系。在示范区,经过定向间伐的油松林冠层透光率提升22%,林下植被丰富度增加47%,这标志着子午岭林区正式开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战略转型。

徐建民为团队技术人员讲解野外林木存活生长知识。

2022年春,徐建民带领团队扎根华池乔川乡造林一线三十余日,创下450亩示范林保存率85%的纪录。团队示范的微孔保水剂、植物源驱鼠剂等新材料,与乔灌草立体配置模式组合应用,使造林成本降低34%,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1%。这些凝结着科技智慧的成果,正在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着庆阳方案。

2024年,徐建民从林业产业研发推广转向草原湿荒综合治理研究,这次转型不仅完善了林业科研者的完整技能链,更精准契合了生态攻坚的时代需求。对这位林草科技工作者而言,环县始终是萦绕心头的情结。这不仅是血脉相连的故乡,更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庆阳片区的主战场,承载着林草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徐建民的获奖证书。

“荒漠从不是绝境,而是梦想启航之地。” 二十年“与林为伴、以研为犁”的积淀,让这位新晋“林草湿荒综合治理”团队负责人,将目光投向占全市土地四成以上的广袤草原,他带领团队正在布局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在秦团庄乡试验点,“带状补播+蓄水沟+草方格”的组合拳让草场盖度三年提高58个百分点。徐建民办公室挂着特殊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草畜平衡区、生态修复区和产业培育区。当前实施的陇东退化草地修复项目已在环县西北乡镇展开技术实践。

站在甜水镇科研示范区的山丘上,徐建民凝望远处连绵的绿意,谈吐间仍系着科研攻关:“既要生态效益,也要民生实惠。我们的梦想,就是让荒山披绿装,沙地变沃野,完成生态与民生共荣的'荒漠绿洲梦'。”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