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远摄
在风中寻找诗意的根脉
——论段怀勇诗歌的精神原乡
孙鸿岐
段怀勇作为当代青年诗人,其诗歌创作以乡土叙事与情感抒怀为核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城市化浪潮席卷的当代语境中,他的诗歌如一把沾满泥土的犁铧,固执地翻开被混凝土覆盖的精神土壤。这位土生土长在环县的青年诗人,以其虔诚姿态,在诗作中构建诗学坐标。他的创作既非田园牧歌的浪漫化复刻,也不是乡土挽歌的简单吟唱,而是在当代性焦虑与农耕文明记忆的张力场中,开辟出独具个性的诗意空间。
一、乡土意象中的意境营造
段怀勇的诗歌如《烟雾》《炊烟》等,以乡村自然景观为基底,通过“烟雾”“炊烟”“群山”等意象的叠加,构建出充满地域特色的诗意空间。这些意象不仅承载着对故乡的眷恋,更通过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编码,将川陇地区的风土人情凝练为诗意的符号。例如,“炊烟”既是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白描,又隐喻着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性冲击下的飘摇状态,形成虚实交织的意境美。
二、意象系统的生态诗学
段怀勇的诗歌意象群落呈现出鲜明的生态诗学特征。在《一群在风中吃草的羊》中,“沿着沟畔钻出来的小路奔跑”的羊群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漫游者,更隐喻着未被规训的生命原力。诗人笔下的窑洞、草垛、犁耙等物象,构成完整的农耕文明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在当代语境中的“破落”与“敞开”,形成极具张力的对话关系。其意象选择暗含生态整体主义的诗学追求,将自然物象与人文景观编织成有机的生命网络。
三、语言肌理的在地性建构
怀勇刻意摒弃了当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炫技,以“不带任何文学性藻饰”的素朴语言构建独特的诗学质感。这种语言策略不是技巧的匮乏,而是经过诗学自觉过滤后的美学选择。《在故乡,那难以言说的美》中:“田野里的麦浪轻轻摇晃/像是故乡温柔的手掌/炊烟袅袅升起的方向/是家的温暖在静静守望”的表述,将抽象的温度具象化为可触的实体。在方言思维与书面表达的碰撞中,创造出具有西北地域特质的语言肌理。这种“在地性”语言实践,既是对标准化书面语的突围,也是对文化根脉的诗意确证。
四、文化记忆中的时代关怀
作为环县人,段怀勇的创作深植于陇东地域文化,常通过民俗符号(如香包、剪纸、节庆)与历史典故的穿插,构建文化认同的叙事框架。其诗集《如风过境》,既是对乡土文化记忆的打捞,亦是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命运的关注。这种创作视角,与高校文学“发掘青春文学激情”的宗旨相契合,呈现出青年一代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自觉思考。
五、时间褶皱中的生命诗学
在《一个人走进风中》的书写中,段怀勇展现出处理时间维度的独特智慧。诗中“风”的意象既是物理时空的穿越者,也是历史记忆的承载介质。诗人通过“行走”这一动态姿势,将个体生命史嵌入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在“敞开感情的门”的瞬间,完成了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诗性缝合。这种时间意识既非线性历史的简单复现,也非后现代的时间碎片,而是在农耕文明的时间循环与工业文明的时间矢量之间,寻找诗意的平衡支点。
段怀勇的诗歌创作,本质上是在现代性语境下重构精神原乡的文化实践。当数字化浪潮不断冲刷着记忆的河床,他的诗行犹如陇东倔强的马茹刺,以谦卑而坚韧的姿态守护着正在消逝的文化基因。这种守护不是保守主义的文化退守,而是通过诗性智慧将乡土经验转化为普世性的精神资源。在全球化与在地性激烈碰撞的今天,这样的诗歌写作或许正提示着某种新的可能性:当我们学会倾听风中古老而新鲜的诗意时,或许能找到治愈现代性焦虑的文化良方。
作者简介
孙鸿岐,甘肃环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环县作家协会主席,《环江》文学期刊副主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散文选刊》《飞天》《黄河文学》《鄂尔多斯》《六盘山》《环县志》等报刊、典籍。著有诗集《月光流淌的村庄》。曾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二等奖,西部散文黑马奖,第十三届李梦阳文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