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学生佳作】清明寻根砺初心 历史照鉴未来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看半出城”。在清明来临之际,北街实验学校为了让我们真正了解课本上的历史,特组织“清明祭英烈,重走长征路”的研学活动。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南梁革命英雄纪念碑,碑体镌刻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重重叩击着我的心灵,六百零九位烈士的姓名虽凝固在石碑之上,但为之献身的英雄远不止此,因此修建了相傍的无名烈士碑。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在此安眠,恰是他们最好的归宿。黝黑的无字碑虽沉默矗立,但英雄们为信仰而战的征程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来到南梁革命纪念馆,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上的历史仿佛穿越时空与我们会面,让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也更加为之自豪。如果没有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战和奉献,又怎么可能有现在的我们,现在的中国,这也许就是这座纪念馆存在的意义,也是“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这十六字南梁精神最好的体现。

随着不断地学习与感受,历史的模样真切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历史的温度也随之而来——温暖又冰凉。温暖的是他们为我们所流的鲜血,而如今那一句句的文字,一件件被陈列出来的物品,触感是那样的冰凉,但又蕴藏着一种不屈的精神。

走出纪念馆,回望庄严肃穆的建筑,它矗立在这片红色热土之上,既是对往昔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未来的精神砥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承继着先辈以热血生命换就的和平盛世,享有着他们身经百战铸就的丰硕成果,更应将红色基因融于血脉,将精神传承化为行动自觉。须知百炼方可成钢,坚韧的心灵绝非温室滋养之物,唯有在革命熔炉的炽热铁水中熔铸,在历史铁锤的千次锻打下淬炼,方能成就其不朽的形态。

下午,当我们从历史长河迈向未来时空,一件件高科技产品掠过视野之际,图册中的“中国科技”篇章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东方雄狮觉醒的震撼。它用震彻寰宇的咆哮向世界宣告:“新生中国已然崛起,往昔历史永不重演”。历史与未来在此刻交汇,迸发出独属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辉。

短短一日,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革命先烈却跋涉了数十载春秋。今日,我目睹历史与当下的重逢,见证现实与未来的对话;今日,我触摸青铜器上的岁月余温,望见星河铺展的璀璨蓝图;今日,文字已然不再冰凉,化作血脉里汩汩流淌的暖阳。先辈踏破草原丈量出通途,我们将擎着你们的星火奔赴远方;先辈卸下的历史重担,我们会以学识为墨,在时代的宣纸上挥毫新章!

作者简介

马嘉懿,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