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非遗里的庆阳丨环县唢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唢呐本不是环县的“土产”,据史料记载,在金代时,它由波斯、阿拉伯国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先在官府中流行,到了明代才广泛流传到民间。据明代乐蟠人侍郎韩鼎编篆、清乾隆二十六年由庆阳知府赵本植再行修订的《庆阳府志》记载,鼓乐已是明代婚丧习俗礼仪中的一部分。明人沈德符《野获篇》曾言,嘉庆、乾隆年间所盛行的《寄生草》《粉红莲》《银纽丝》等曲,在环县唢呐中也有同名曲牌,可见环县唢呐在明代已广为流传。环县唢呐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文革”期间逐渐沉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门进行挖掘抢救,环县唢呐得以重生。

环县唢呐是以唢呐为主要吹奏乐器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就环县而言,按地域分布和演奏特点可大致分为三个派系:一是耿湾乡、秦团庄乡、山城乡等乡镇流行的大杆唢呐(杆长九寸二分左右)和长杆唢呐。二是环城、木钵、樊家川、八珠等乡镇流行的中长杆唢呐(俗称“二杆子,杆长约八寸多”),在演奏中艺人随意吹奏“挂音”或“唐音”,自由度大,有时也可以两人同时吹奏“挂音” 或“唐音”, 音域宽广雄厚,音色昂扬激越。三是在道情皮影戏班中伴奏的短杆唢呐(杆长约六寸),俗称“笛呐”,调较高,音色洪亮剔透,在戏班中主要以演奏主旋律音乐为主。

按照唢呐吹奏的内容和用途可分为两大派系,一是在红白喜事上吹奏的唢呐,曲牌有相对固定的用途,如红事中吹奏的喜庆曲牌《九连环》,在白事中吹奏的哀伤曲牌《雁落沙滩》,通用曲牌如《宫调》《平调》;二是在道情皮影戏班中伴奏的唢呐,有专用的板式、曲牌和固定的场合,如板式有伤音慢板、花音飞板和曲牌《朝天子》、《干板流水》等。

环县唢呐班社,俗称“吹手班子”,没有一定人数限制,少者二人,多者五六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也有在唢呐领奏中伴有堂鼓、钹、小钗、钩锣等乐器的大班组合。环县现有唢呐艺人约二百余名。

环县唢呐曲牌,内涵丰富,意味质朴自然,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采录牌子曲有100多种,小曲子60多首,现代歌曲近百首,主要曲牌有:宫调、平调、担水、慢担水、背宫担水、流水、抱灵牌、祭灵、雁落沙滩、秦雪梅吊孝、白鹤献蜡、银钮丝等。小曲有:割韭菜、珍珠倒卷帘、女望娘、张大嫂挡狗、冻冰、哭大大等。

2006年9月,“环县唢呐”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