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文史庆阳】庆阳,一部读不完的文明史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第一块旧石器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孙玉珍)亲爱的朋友,当你翻开新一期《陇东报》时,我们正站在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边,准备一起探寻庆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些沉淀的文明往事。

故事的开头,先要从二十万年前说起。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在镇原县姜家湾点燃了庆阳境内第一簇人类文明的火种。自此,祖先开天辟地的辛劳身影,出现在塬上岭下。

走在绵密的黄土地上,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我们与一堆堆火烬、一片片红陶、一件件或粗砺或精美的石器相遇,深刻体悟到,祖先用最朴实的方式在庆阳留痕文明的探索和渴求。

1934年,华池县洞洞沟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开启了现代华夏文明探源的新篇章。此后,每次与先民们的“相遇”,都打破我们的有限认识与固有思维,刷新我们对文明发展高度的认知程度。

南佐遗址

五千年前的南佐先民,用夯土在董志塬的腹心筑起了一座九星环抱的巍峨圣殿,开启华夏建筑美学理念中,高规格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被时下考古界美誉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南佐遗址以其所体现的强大社会资源调动分配能力,600万平方米的巨大体量,表明这座遗址的主人早在五千年前就拥有了建中立极、初创古国的非凡智慧和勇气。也给广泛流传于庆阳的岐黄论道,成就出医学宝典《黄帝内经》的传说提供了可信的历史背景依据。

再至后来传说中的禹王功成定九州时,庆阳属于九州之首的雍州。国史记载,夏末孔甲乱政,不窋率族来奔,在我们庆阳经数代休养生息,兴农耕,建北豳,壮大后一路南迁,后凤鸣岐山,创建出宗法及礼乐制度完备的大周王朝,影响后世数千年。传承至今,周礼已渗入我们庆阳人的精气神中,绵延赓续。

岐伯塑像

当先周时的庆阳出现在典籍中时,就承接起中华文明发展的机运,成为许多政治力量面临生存与发展关键时刻,复兴与重振的休养生息和战略转机之地。

“周辙东,王纲坠”后,庆阳陷于义渠数百年,与秦征战不休,秦灭义渠后在此设北地郡。自此长城横,直道出,庆阳成了后来盛世王朝的国门命脉。

年轮飞转,历史更迭,每个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节点上,庆阳总是以宽广深厚的胸臆和沉稳无畏的气度,写下极具个性的一笔。先秦的多民族融合要地,大唐之时的边关门户,宋夏交锋的攻守要塞,金元时期的民族与文化深度大融合等,庆阳的守土之责与家国深情,深藏在骨血与千古诗文中,风骨健拔,气韵丰满。

范仲淹纪念碑

在这里,你会遇见功震绝域的傅介子、甘延寿,遇见大鹏之翼不轻动的王符,遇见郭子仪,遇见范仲淹,遇见李梦阳笔下的“天阔地广、牧耕有序”,遇见抬棺西行的民族脊梁左宗棠,这一场场风云际会的相遇里,就是前世今生里的故乡庆阳。

那些篆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斧凿在崖壁上的史书、沉淀在时代大潮中的诗文,与种在大地上的庄稼一样,一笔一画、一枯一荣中,诉说着这片土地如何见证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文明的演进历程。那些在山水交汇处的古城,险峰关隘上的烽燧,深藏土地中的遗址遗迹,勾画出文明脉络,自带光芒,是庆阳文明浓墨重彩的答案。

今天,《陇东报》“文史庆阳”版与您见面了。我们将一起追溯文明的源头,探寻遗址遗迹的未解之谜;对话历史人物,倾听先贤智者的智慧箴言;发现身边的文史印记,让古人前行的足印更加清晰可辨。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需要您的参与。无论您是潜心研究的学者,还是热爱家乡的普通人,您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您想知道庆阳的哪段历史?您发现了哪些值得记录的故事?欢迎告诉我们。

让我们以今天为起点,共同书写庆阳文明新的篇章。下一页的故事,等您来续写。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