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环县
樊家川镇:党建+产业联合体念活“种药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暮春时节的樊家川镇马旗塬组,成片的柴胡田在朝阳下泛着金光,十几名村民头戴草帽,弯腰在田间除杂草,不远处几台旋耕机正轰鸣作业。这片1000多亩的土地上,一场由党支部牵头、八村联合的“药材革命”,正让黄土坡焕发新生机。


“嚓嚓嚓——”在环县绿满园农牧专业合作社的分拣车间,52岁的沈清梅双手飞快地将大黄根茎剪切成片,细密的汗珠从额角滑落。“我是去年后半年开始捡药,一斤三毛,一天能捡五百来斤,挣个150元没问题。”她抹了把汗笑道,“家门口干活,顾家挣钱两不误。”在她身后,成袋的大黄堆成小山,药香混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这场变革始于去年樊家川镇党委探索的“党建+产业联合体”模式。镇长吕建喜指着田间的中药材介绍:“我们打破各村单打独斗的局面,由产业联合党支部统筹规划,合作社带动运营,目的就是为了让群众抱团发展。”说话间,两台深旋机驶过刚流转的土地,翻起黝黑的土浪——这些机械全来自本村农户,去年单机械作业就创收4000余元。

据悉,樊家川镇托环县绿满园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中药材产业联合党支部,与全镇8村建立利益联结和联农带农机制,采用流转经营型、订单种植型、入股分红型、劳务分包型、联合经营型“五种合作模式”,构建抱团发展的产业联合体。今年,全镇新增中药材种植3000亩以上(村集体流转种植500亩),留存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种药农户户均收入过5万元。

在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的周例会上,樊家川村党支部书记马明把一份带泥土的《大黄种植问题清单》铺在桌上:“机械播种深度不均、部分地块覆膜不严……”问题还没念完,农机手拍拍胸脯:“明天就改装配重轮!”技术负责人摸出个布包:“这是新调试的有机肥配方,保准让大黄长得赛萝卜。”

走进樊家川村,一片一片的药材种植田尽收眼底。马明站在田埂上,掏出手机展示流转数据:“全镇5000多亩药材,仅我们村就占了1000多亩。去年施肥、除草等这些田间管理作业,就带动村民务工收入三四十万元。”每一笔明细他都了如指掌:70多户种植户、800多亩柴胡、黄芩、年均户增收过万元……这些屏幕上的数字在阳光照射下愈加醒目。说着马明算起“双增收账”:土地流转费每亩200元,劳务用工优先吸纳留守家庭,去年发放工资超300万元。更难得的是,20户示范户带动全村种药材,“原来种玉米亩收800元,改种中药材翻了三倍”。

据了解,近年来樊家川镇以合作社为纽带,建立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构建“党建引领、八村联合、抱团发展”的产业联合体。通过合作社流转经营、带动经营等方式,发展一批中药材种植示范户,带动全镇群众特别是劳动力缺乏的低收入家庭,发展产业稳定增收,同步能够带动当地群众在种药、除草、拣药等方面的劳务收入,实现产业劳务双增收,其中,合作社每年可带动当地劳动力100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300万元左右。

暮色渐沉,药材分拣加工车间仍灯火通明。70岁的樊杰身体硬朗动作麻利,正将药材装袋,他儿子在隔壁车间操作烘干机。“过去守着薄田等救济,现在父子俩月挣六千多。”老人粗糙的手指摩挲着药草,褶皱里嵌着泥土,眼里却满是幸福。

樊家川这块黄土坡上的“药材革命”,正用产业联合的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共富之门。

记者:杨蕊 侯琼 梁杰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