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闫慧)我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全境位于“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核心区,是甘肃省“三北”工程建设的主战场。
近两年来,我市紧盯陇东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植被恢复造林、森林抚育等建设任务,实施林草重点项目22个,落实投资10.8亿元,完成造林绿化90.3万亩,沙化土地治理60.43万亩,草原生态修复110.66万亩,加快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步伐。
在“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大力推进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出台4个管理办法,创新实施8项建管机制,探索形成了“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建设管理的“庆阳模式”,通过规范项目实施流程,严把规划设计、施工栽植、监理审计、资金监管、检查验收等关键环节,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针对以往重点项目责任压不实、监理不到位、资金支付慢、后期管护难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重点项目县级实施、资金市级统一监管拨付的‘庆阳模式’,支撑起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四梁八柱’。”市林草局高级工程师贺鹏辉告诉记者,“三北”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既要把好项目建设质量关,又要综合考虑到系统治理的效果,还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后期管护机制,保护好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新机制,抓细落实促提升。我市创新实施项目管理、资金监管、科研保障、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全程审计、检查验收、后期管护8项机制。项目管理由“县级建设、市级监管”转变为“市县共建、各负其责”,实行分级担责、同题共答,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资金监管由“直达到县”转变为“市级集中管理”,按项目进度和验收结果分期拨付资金,全面加快资金支付进度;科研保障实行林草科研跟着项目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审计由“竣工结算审计、被动整改追责”转变为“提前介入监督、全程跟踪审计”,强化闭环管理,堵塞监管漏洞;后期管护采取 “2+3”管护机制,压实封山禁牧和抚育管护责任,确保5年生长周期内管护责任不落空。
创新“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实施和监管的“庆阳模式”,为“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一条闭环管理的新路径,缩短了规划设计时限、保障了资金有序运行、提高了综合治理效果。
据了解,2024年,我市首批“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已建设完成62.4万亩,占总任务的80%,资金支付进度较以往提升40%。项目作业设计审批时限平均缩减至30天,为施工建设争取了充足时间。首批项目良种使用率达到75.3%,初验合格率均为100%,较往年均有明显提升。
在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陇东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实施中,规划设计由“后期审核修改”转变为“提前介入指导”,实行外核内查、上下联审,确保科学规范。监管环节则严把监理准入资质,实行统招统管、持证蹲点,严格审查施工方案、种苗规格和建设质量。验收环节分阶段交叉进行,并创新使用无人机“智图”比对系统,开展全过程监管和项目验收,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2024年完成造林补植抚育和草原生态修复185.33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41万亩,项目初验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今年,市林草局计划重点实施和推进“三北”工程项目5个,年内完成造林抚育补植、草原生态修复150万亩以上。其中,马莲河、蒲河流域、东南部生态保护修复和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4个“三北”工程重点项目,规划总任务177.4万亩,投资16.79亿元,已纳入国家重大项目管理库,并完成批复。目前,已落实2025年度中央财政资金4.6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