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非遗里的庆阳丨道情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环县道情戏也称“陇剧”,它源于土生土长的环县道情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据传产生于宋代,清末民初盛行。1958年,受当时陕西碗碗腔被搬上戏曲舞台的启发,庆阳县派出人员到环县当地搜集、学习、研究道情,经过大胆尝试和摸索,排演了道情折子戏《杀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同年5月,甘肃省陇剧团在环县、庆阳演出期间和环县道情皮影艺人共同编排了《吵宫》、《双怕婆》和《二姐娃做梦》等3折道情戏。1958年6月,环县秦剧团更名为环县道情剧团,道情皮影艺人许元璋、耿好贤、敬廷玺任教师,率先排练出《三里湾》、《金碗钗》、《高山流水》等道情小戏。同年10月,甘肃省秦剧团在《戏剧报》上发表了《陇东道情是怎样搬上舞台的》一文,从经过、音乐、配器、编导、表演、服装、舞美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和经验总结,道情戏逐步向新的艺术殿堂迈进。

1959年2月,甘肃省戏曲研究院所属的道情剧团成立,创作和排演了大型古装道情全本戏《枫洛池》,4月,赴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国庆献礼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该剧的全体演职人员。周总理说:“甘肃无代表剧种,我看《枫洛池》可以定为陇剧嘛。”同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将这一代表甘肃风情的道情剧正式命名为“陇剧”。从此陇剧成为甘肃省的代表剧种。

环县道情戏表演艺术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表演方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舞台美术借鉴皮影镂空、彩绘、装饰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头饰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道情戏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板式有弹板、慢板、飞板、二流板、紧板、喝音散板、多句散板、清板等。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说唱性很强,节奏自由灵活,无板眼局限。以字求音,以音行腔,具有自然语言的韵律特点。道情戏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道情戏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表现力。道情戏的舞台美术以及服装、道具、头饰等以秀雅、隽永、俏丽、清秀、精致为主要特点。环县道情戏保留节目有《皮影情缘》《老孟家的婚事》《谢瑶环》《假婿乘龙》《审大憨》《调查》《我爱我爸》《王三宝开荒》《欢喜道情》《赶会》《借错衣》《赶着羊群奔小康》《国法人情》等。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