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聚焦基层治理】15分钟服务圈——西峰区社区服务中的幸福密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西峰区地勘家苑小区,郑世和老人接过志愿者送来的热乎饭菜时,脸上的笑意与庆州东路社区儿童成长中心传出的阵阵笑声,共同勾勒出这座小城的幸福底色。


居民在育才路社区沁心书吧阅读。

作为全市唯一市辖区,西峰区聚焦居民“急难愁盼”,以“党建+民生”双轮驱动,将“急难愁盼”精准转化为社区食堂、智技维修站、儿童托管乐园等32类民生服务场景,用“15分钟服务圈”串联起幼有所育、老有颐养的幸福闭环。

银铃调解

巧化千千结

“宠物扰民了怎么办?”“如何既不剥夺居民养宠自由,又能保证邻居不受干扰?”……日前,解放路街道东大街社区接到一起邻里纠纷投诉,引发了一场关于文明养宠的热烈讨论。

解放路街道康寿路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辖区内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居民张先生家中养有一只金毛犬,邻居反映夜间狗吠影响家人休息。两人一起找到了社区工作人员,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就在气氛紧张之际,社区书记张亚军和“银铃”调解队的王保庆赶来了。王保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党员调解员。他把双方请到社区小会客室,说道:“咱们都是邻居,有话好好说。”现场气氛顿时就缓和了。

在王保庆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情绪逐渐平复。王保庆本着“听得懂、讲得明、劝得动”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安抚了投诉者的情绪,也劝导张先生主动配合改进养宠方式。

随后,在社区协调下,物业公司积极响应,提供了地库内一处闲置空间作为夜间犬舍。“我明天就去买个狗笼,晚上把狗牵到地库去圈养。”张先生说。短短30分钟,一场关于宠物扰民的矛盾便妥善解决了。

这“银铃”调解队可不简单,他们是解放路街道探索“五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的成果。队伍里的成员都是离退休老干部和热心的党员,他们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调解智慧,通过“听、望、查、定、调”五个关键步骤,成功解决了涉及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等方面的30多起纠纷,成了社区里的“调解高手”。

西峰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将楼栋长、业委会、物业公司及各领域热心群众拧成“一股绳”,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各街道、社区持续创新,按照“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思路,创建“院院会”“顺顺吧”“有事您来‘朔’”等协商议事和矛盾调处品牌,让“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着办”真正落地见效。

智技双库

秒应万家需

在长庆北路社区,房屋老旧、设施老化等生活中的“小故障”常让居民犯难。前不久,袁林香正在厨房里准备晚饭,忽然一片漆黑,家里停电了。她赶紧拿起手机拨通了社区“智技库”服务电话。

不到10分钟,维修员毛志鑫便背着工具包赶到袁林香家。他迅速检查,很快便锁定问题并着手维修。袁林香家厨房灯重新亮起来的时候,毛志鑫便收好工具包准备赶赴下一户。

“太谢谢你了,小伙子!这要是以前,我都不知道该找谁帮忙。现在真的太方便了,服务又快又专业!”袁林香满脸感激地对毛志鑫说道。

这只是长庆北路社区“智技库”先锋驿站日常服务中的一个缩影。该驿站由“智库”和“技库”两部分组成:智库汇聚了法院、医院等驻区单位的专业人才,为居民提供法律、医疗等咨询服务;技库则由40余名电工、水暖维修工等技术人员组成,专门解决居民生活中的难题,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线上,依托网格员即时通讯平台和社区服务热线,确保居民随时能联系上我们;线下,网格员定期走访,主动上门,确保服务精准对接。小到通下水道,大到法律维权,居民‘急难愁盼’在这里都能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孙娇娇说。

依托各单位的资源优势和党员特长,西峰区各个社区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推行“居民下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的“三单”服务模式,持续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并联动开展全民阅读、邻里文化节、红色集市等党群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服务半径

圈出幸福晚年

晌午时分,阳光明媚,宁县西路社区巾帼家政服务驿站正在开展“家务全能干”一站式家政服务活动,将温情与便利送进居民家中。

活动一开始,身穿统一工服的家政服务人员便带着专业工具穿梭在楼栋之间。走进居民家中,他们分工明确、动作娴熟,扫地、擦窗、整理杂物……不一会儿整个屋子就干净整洁。

“他们服务太周到了,电话一打人就来了,干活很细致。我母亲90多岁,身体不好,就需要这样的服务。自从社区引进家政服务,生活方便多了。”居民王国安对家政服务连连称赞。

宁县西路社区巾帼家政服务驿站以“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为目标,服务范围涵盖家庭保洁、家电维修、管道疏通、家具安装等基础项目,还提供月嫂、育儿嫂、养老护理等个性化服务。居民只需通过电话、微信小程序或便民服务站预约,便可享受上门服务,真正实现“点一点、服务到家”。

东大街社区书画爱好者在绘画。

“在区妇联指导下,我们打造了巾帼家政服务驿站,实现‘三向’赋能:一是赋能妇女就业,通过培训让她们在家门口找到好工作;二是赋能社区治理,为‘一老一小’提供精准照护;三是赋能家庭和谐建设,用专业服务缓解子女压力,让他们安心工作。”巾帼家政服务驿站站长米娟娟说。

西峰区全力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协同发展,促进医养、康养、艺养融合发展,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服务资源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养老服务的精准性、便捷性和可及性,让辖区老年人拥有更加幸福、安心的晚年生活。

托管乐园

破解带娃难题

每逢周末,西峰区介子路社区的手工坊和围棋教室里就热闹非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为社区注入勃勃生机。

在社区手工坊内,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专注地描绘着手中的“薯条”画作,老师一边展示参考图片,一边引导他们观察形状、搭配颜色,锻炼孩子们的感知力与创造力。“我超喜欢这个课堂,在这里我学会了画漂亮图案和搭配颜色。”学生效岚兴奋地说道。走进围棋教室,老师正带着学生做“吃子游戏”,用“占领城堡”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围棋的基本规则和策略思维。

“我家就在附近,接送孩子很方便。绘画课激发了她的想象力,手工课锻炼了动手能力,老师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很负责。”家长曹静妤坦言,把孩子交给社区托管,既放心又省心。

介子路社区“周末课堂”的公益托管项目已经运行多个学期。该项目由陇东学院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团队负责运作,在寒暑假及双休日,为辖区内外的学龄儿童及手工爱好者开设创意美术、黏土泥塑、围棋等特色课程,丰富孩子们的假日生活,有效缓解了家庭托育压力。

为破解居民节假日“带娃难”问题,西峰区坚持党建引领,依托社区资源探索“爱心托管+公益课堂”的服务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西峰区统筹推进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坚持“以场地换服务”的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第三方机构、培育社会组织等多种方式,持续扩展托幼、助老、助餐、文体等社区功能。截至目前,全区已引入102家专业服务机构,实现养老托育一体化、多元服务全覆盖。在运行机制上,西峰区创新推行“党组织+志愿服务”“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第三方机构”等服务模式,构建起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机制,推动公益课堂、亲子互动、青少年关爱等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格局。

社区食堂

暖胃暖心更安心

“刚出锅的红烧排骨来喽!”随着食堂师傅的一声吆喝,中午12点,安定路街道专署巷社区的幸福食堂瞬间热闹起来,大家有序排队,目光在琳琅满目的菜品间来回打量,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欢声笑语。

结束社区合唱团排练的王亚玲和姐妹们来到社区食堂就餐。“八道菜品,两道汤,两样特色小吃,荤素搭配合理,饭菜可口,菜品丰富。”王亚玲对饭菜味道赞不绝口。

专署巷社区位于老城区,老旧居民楼林立,住着不少老人和孩子。过去,“一老一小”吃饭难成了大家的烦心事。今年,在多方协调下,社区开启了一场“变身”行动,原本略显冷清的书画室被重新规划,桌椅被搬走,墙壁粉刷一新,成为宽敞明亮的就餐区。

“为解决就餐面积不足的问题,我们反复规划布局,又协调接通天然气,电线全部重新铺设,还单独报户,就是为了让大伙吃得安心、吃得舒心。”安定路街道办事处干事李涛说。

自开业以来,幸福食堂的人气一路飙升。家住附近小区的苏明皋夫妇,每天都会来这儿吃饭。“以前在外面吃,一顿饭没个二三十块钱下不来,还不卫生。现在,社区食堂的早餐两块钱就能吃得饱饱的,干净又实惠。”苏明皋说。

另一边,在恒兴家苑小区居民郑世和家,志愿者刘佳敲开了门。“郑爷爷,您的餐来啦,还热乎着呢!”

“现在可太方便咯,一个电话,饭就送到家。”老人接过餐食,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原来,考虑到辖区内有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特地安排网格员将点餐电话存到老人手机里,一有需求,志愿者便立刻出发送餐上门。

居民在安定路街道专署巷社区享受家门口中医理疗。

西峰区按照“服务半径一刻钟,服务对象全覆盖”的原则,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市场化、公益化和自主化经营模式的助餐服务点,不仅给老年人就餐补助,还提供多种正价菜品供年轻人选择,为居民生活增添人情味与烟火气。

合伙向暖

社区治理新模式

走进朔州路街道庆州西路社区,在社区儿童成长中心,孩子们围成一圈,正聚精会神地做着趣味实验;不远处的社区餐吧里,饭菜飘香,几位老人围坐一桌,边吃边聊,脸上满是惬意与安心。

“自从社区有了这些便民服务,老人和孩子都能安心在家门口享受服务,商家还推出了消费优惠券,我上班也放心多了!”居民潘婷说道。

这样贴心又高效的服务,离不开朔州路街道的制度创新——“商企合伙人”机制。不同于传统的政府包办式服务,朔州路街道更注重多元共治,鼓励辖区内的商企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形成“政府搭台、商企唱戏、居民受益”的新格局。

西峰区学院路街道公刘南路社区志愿者陪孩子玩耍。

承办儿童成长中心的第三方企业,不仅提供专业服务,更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参与志愿服务、捐赠公益物资、组织亲子活动……街道则根据其参与程度和服务质量授予“星级合伙人”称号。随着星级提升,企业还能享受更多政策激励——微信公众号推介、小区社群宣传、优先使用社区空间等方面获得便捷支持。

朔州路街道设立了明确的评定体系,将商企合伙人分为普通、三星、四星、五星四类,按服务频次和贡献度进行动态管理。公告栏前,常常能看到商家驻足浏览“招募通知”,有的主动报名,有的则由居民或社区推荐。

同时,党建力量深度嵌入治理链条。朔州路街道党建办工作人员时常穿梭在社区与商家之间,宣传制度、征求意见、协助对接资源,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地见效。公益合伙人、居民合伙人也纷纷加入,主动组织文化队伍、组建兴趣小组,构建起“文化活动熟悉人、文化团队组织人、组织机制帮助人”的良性循环。


居民在解放路街道康寿路社区排练文艺节目。

“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机制,让每个愿意出力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接下来,社区服务中心将设立资源登记点,收集居民可提供的技能与可捐赠物品;共享工具箱、技能交换墙也将在多个小区同步落地。”朔州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芮铭说,“今年,街道将持续开展‘合众之力,温馨朔州’系列社区行动,整合30处文化空间,发掘100名文化带头人,培育30个文化达人家庭,打造5个以上‘企业+社区’典型案例,力争让居民参与率超过60%,真正实现‘人人都是治理合伙人’。”

编辑:丑晓旭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