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黄飞 王富强 李佳诚)“我身边的这件文物是我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彭阳’铜鼎,整体呈扁球形,子母口设计,深腹圆底,两侧附长方形双耳,三足为典型的马蹄形制……”临近“五一”假期,前来市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明显增多,讲解员赵倩也忙碌起来,每天忙着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馆内文物。
作为一名“文化使者”,赵倩在文博战线上已经坚守了10余年,她用热爱与执着搭建起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桥梁。2012年初入职场时,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物知识和陌生的讲解场景,赵倩也曾感到迷茫。“第一次独立讲解时,紧张得声音都在发抖。”回忆起过往,赵倩坦言,是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让她迅速调整状态。为了吃透展品背后的故事,她泡在资料室查阅典籍,跟着资深讲解员反复打磨讲解词,甚至将展厅当作“舞台”,对着文物模拟讲解上百次。
凭借这股劲头,她很快从一名“青涩新手”蜕变为“行家里手”。如今她不仅能精准解读各类文物的历史价值,还能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定制讲解内容,让庆阳的特色文化被更多人所知晓。
作为讲解员,赵倩的工作远不止于“背词”。政务接待中,她以专业严谨的态度展现庆阳文化的厚重底蕴;面对游客,她用生动的故事和接地气的表达,让历史“活”起来;针对学生群体,她设计互动环节启发思考,让博物馆成为“行走的课堂”。
近日,市博物馆在庆阳市东方红小学开展“怡智课堂进校园”活动。讲台上,赵倩通过“文化课堂+非遗体验+红色教育”三维联动的模式,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寓教于乐的文博课,并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非遗剪纸创作,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社教活动是播撒文化种子的重要方式。在市博物馆开展的各类社教活动中,赵倩带领孩子们制作庆阳香包、学习剪纸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当看到孩子们戴着自己缝制的香包,眼睛里闪着光,我就知道,文化情怀正在他们心中扎根。”赵倩说。
在赵倩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一次与山区孩子的邂逅。几年前的一个冬日,一群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来到市博物馆参观,为了让他们感受文化的“神奇魅力”,赵倩特意策划了一场沉浸式体验。她带着孩子们穿行在展厅,用童趣化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在非遗展区手把手教他们缝制香包。
活动结束时,一个小女孩紧紧抱住她说:“阿姨,我第一次知道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宝贝!”孩子的话让赵倩更加坚信,讲解员的使命,就是让文化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如今,赵倩不仅活跃在博物馆展厅,她还跟随“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社区、军营,让庆阳的历史文化“走出去”。她参与策划的“非遗进校园”“文博小课堂”等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超万人次,成为我市文化传播的“金名片”。
“文化传承不是空谈,它藏在每一次讲解、每一场活动、每一次与观众的互动中。”赵倩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她的讲解了解庆阳、热爱庆阳,便是她坚守的动力。“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与家乡文化的‘双向奔赴’。”
在赵倩身上,记者看到了一位文博工作者用平凡的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文博故事,但她始终认为,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热爱庆阳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文化和历史,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庆阳、爱上庆阳。”赵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