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西峰
西峰区:“银发车间”解锁乡村留守老人新生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毛娜娜 文/图

一根藤条,一把剪刀,指尖纵横处,千回百折间,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便编制完成。日前,笔者走进西峰区显胜乡冉李村农文旅融合网络直播基地,只见十余名老人正埋头工作,一根根藤条在他们飞动的指尖来回穿梭,从精巧的兔子造型收纳筐到时尚藤编手提包,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不久后将通过网络直播间走向全国。

村民正在编织收纳筐。

近年来,冉李村创新探索“银发车间+指尖经济”模式,通过手工编织产业让留守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破解农村养老与增收难题,目前该车间已吸纳20多名留守老人参与其中。

70岁的李自银是车间的新晋学员,他边编织边向笔者介绍:“我学习了十几天就上手了,现在可以编织一些基础的、简单的款式,活儿很轻松,还能多一份收入。”与此同时,村委会主任张小军举着手机穿梭在编织车间,直播间在线人数持续攀升。这位“跨界主播”去年从苹果销售转型带货,如今将镜头对准银发车间。“我们先通过直播预热引流,同时线下对接商超测试市场反响。”张小军说,面对2000个编织筐的订单邀约,团队选择稳扎稳打,既要保证质量,更要让老人们没有赶工压力,目前车间已开发十多款主打产品,计划在优化工艺后正式开通电商销售。

村委会主任张小军正在通过直播推介编织产品。

游客正在参观产品展厅。

从“闲坐晒阳”到“巧手生金”,冉李村因地制宜挖掘“银发”人力资源,用创新思维盘活乡土文化资源,这个由闲置房屋改造的车间,不仅成为老人创收的平台,更是他们情感交流的空间。老人们边唠家常边编织的场景,让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既能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