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卫国
“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这两句诗出自元曲《蔡伯喈琵琶记》,鹭鸶和雪同色不同体,鹦鹉与柳也是同色不同体,这两句诗不仅仅意象柔美,也指向了生活中显和隐的哲学命题。
鹭鸶在众多鸟类中显得特别雅致,羽毛雪白,长腿俏立。鹭鸶从字形上看就能引起人美好的联想,而雪隐鹭鸶四个字还可以呈现文学审美领域的高远意境。我们不妨从这两句诗入手品鉴一下文学作品的韵致。
好作品常常是笔未落,境先出的。蒲松龄笔下有几句环境的写意,“道入,见长莎蔽径,蒿艾如麻……西望月明,惟衔山一线耳。”人物刚一出场,氛围已在这衔山一线的描述中烘托而出,隐在这景物背后虚幻跌宕的故事还未开始,境界已经全部显现。
古人写月的名篇的确很多,其中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天地宇宙清明澄澈,引人遐思,诗人站在这个纯净世界里有了囊括古今的神思飞跃,大视野时空观隐藏在唯美的景物之下。这首诗歌前半部分境界远大,气势不凡,后半部分才切入了征夫思妇的相思离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情因景而显,微情渺思,流畅婉转。
古人取景时确实喜欢月亮,有时他们灵光一闪,便有神来之笔。《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写郭铁山寻父,一日赶路天色将晚,山路又特别崎岖,郭铁山走一步怕一步,心里急着要寻一家宿店。“这时天色全黑,却喜山凹里推出一轮月亮来,那正是十四五的月亮,升到天上,便十分明亮。”
推出一轮月亮来,这个“推”字实在精妙,就像是有一个值班的工作人员按照某个时间节点准时将月亮推出来一样,仅仅一个“推”字,这句话便多了无穷的生趣。当代作家刘震云善于从古典文学汲取营养,他在《新兵连》中写过一句,“戈壁滩的天,是那样青,那样蓝。迎头的东方,推出一轮冰盘样的大月亮。”这一句与《儒林外史》中那句异曲同工,意象单纯明丽,作者用语清新且情感浓郁,浓浓的情感就隐于头顶这轮明月。
“雪隐鹭鸶飞始见”,雪和鹭鸶之间有一个边界,但这个边界因为自然的色调调和而模糊,静态中的鹭鸶与雪浑然一体,画面和谐圆融。若用《人间词话》中的文学术语来评价就是“不隔”,王国维论诗提出了“隔”与“不隔”,词句若雾里看花便是隔,句句都在眼前便是不隔。
孟浩然的《春晓》这首小诗脍炙人口,虽写伤春惜花,但并不低沉哀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与花不隔,审美体验趋同,能够共情,情感便达到了泛化,所以这首诗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
唐人的诗句阔大宏放,优美明朗,他们视野开阔,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在初唐诗人对题材的开掘下,诗歌内容早已经从台阁移至江山和塞漠。青春、边塞、江山、美景在唐人的笔下都能表现得痛快淋漓。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建功立业、博取功名、满怀抱负、蔑视世俗、饮酒赋诗、指斥人生,所有这些都是唐人内在蓬勃精神的写照与外显。”
若将诗歌中的绝句单独列出进行评价,就可以看出绝句不可替代的优点,绝句凝练隽永,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绝句在唐人的笔下已经达到巅峰,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刘禹锡……都写出过千古传诵的名句。
在唐诗的光焰下,宋人的绝句容易被忽略,实际上,宋人在唐诗的阔大宏放之外另辟蹊径,有了新的开拓,因此宋人的绝句也别有新意。正如我们前文说的雪隐鹭鸶这个现象一样,评价宋诗需要我们剥离唐诗的光芒找到边界,宋人绝句的精妙才能显现。宋人绝句常常藏有理趣,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宋人绝句的另一个特点则是日常生活场景入诗。宋人常常用浅近的语言将寻常的生活表现得细腻而富有诗意,试读一下“何处山村人起早,橹声摇月过桥西。”诗人别具只眼在心灵深处开启了一扇窗,领略到了日常生活的美景,用橹声、月亮、桥西等寻常意象,使得笔下的日常生活诗意盎然、美不胜收,那些极为平凡的生活场景,在诗人细腻的笔触下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
“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这两句诗,最早出现在《琵琶记》里,原文是牛太师的女儿和蔡伯喈商议,要将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恩爱事说给父亲牛太师,请求父亲放蔡伯喈归乡时用到的。诗句其实是第三十回与第三十一回回目之间的过渡,也是说书艺人的唱词。我不是说书艺人,却很喜欢这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