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陈思)“肖老师,你好!我家甜瓜叶子发黄,照片发到你微信上了,怎么办?“天连阴了,我的嫁接苗咋管理啊?”清晨五点,当第一缕曙光还未洒向董志塬时,肖正璐的手机已开始频频震动。微信群里弹出的消息,让这位“蔬菜医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完成线上指导后,他便赶往自己的试验基地。
深耕黄土塬,做好“菜文章”。三十四载春华秋实,肖正璐的足迹遍布庆阳的千沟万壑。如今,庆阳群众的菜篮子日益丰盈,菜农的钱袋子愈发鼓实,“土专家”“田秀才”遍布村镇,黄土沃野结出“金疙瘩”。
扎根泥土践初心
1991年,肖正璐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怀揣“用科技改变农业”的信念回到家乡。30余年间,他从庆城县王塬良种场的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庆阳市农科院的正高级农艺师,始终躬耕于田间地头和科研一线。在庆城县瓜菜站工作期间,在玄马、卅铺、庆城等7个乡镇,建立了13个商品蔬菜示范点,指导农民建成日光温室1300多座、塑料大棚2200余座。
“当年没想太多,科技富农首先是提高蔬菜质量产量,让群众四季吃上新鲜菜,菜农常年有收入;长期发展必须转向高效绿色生产、标准化种植和品质提升,培育有科技含量的蔬菜产业。”肖正璐坦言,那些年与菜农同劳作,既传授技术又在田间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在黄土地,水肥管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而蔬菜作物的生长及田间管理要求更为精细。肖正璐通过筛选、引进试验与示范,成功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辣椒、薄皮甜瓜、番茄等19类233个新品种,研发推广26项新技术。这些成果使全县设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有力推动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如今,瓜菜已成为庆城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据肖正璐昔日的同事回忆,2000年初庆阳各地农民普遍面临种小麦、玉米收益低的困境,为调整种植结构助农增收,肖正璐入户指导时总是不厌其烦,劝说农民改种周期短、收益高的温室、大棚蔬菜。在他的推动下,率先转型的农户收入大幅提升,脱贫致富,先进种植技术和理念也在乡间悄然传播。
装满“菜篮子”的科技经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是肖正璐的科研信条。调入市农科院后,他带领团队在环县、镇原等贫困县建立18处示范点,创新推广“设施蔬菜+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标准化管理”模式,让陇东旱塬产出多样果蔬。为普及技术,他白天蹲点示范,夜晚编写《设施瓜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手册,将200余个新品种、26项新技术播撒陇东大地。其主持实施的《日光温室越冬茬瓜菜栽培技术》项目实现黄瓜、番茄寒冬挂果,亩均增收超万元,带动1300余户脱贫。他还公开私人电话,创建900多人的“陇东瓜菜“微信群,随时解答农民疑问。
“肖老师指导我们调整水肥比例,改良倒茬土壤,后几茬甜瓜果实更大更甜。”西峰区什社乡新兴村村委会副主任冯德明说,肖正璐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水源、温差和独特土壤,提升甜瓜品质,让小甜瓜走出深山,助瓜农收获满满。
在庆阳市农科院温泉科研基地的大棚里,年轻的农技人员正进行嫁接育苗实验。“我们正在开展薄皮甜瓜嫁接育苗砧木和接穗品种配合及嫁接方法比较试验,成功后将推动甜瓜产业发展。”农技工作者李欣介绍,这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通过对比不同砧木对甜瓜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嫁接品种和嫁接方法,集成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将推动全市薄皮甜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肖院长推广的嫁接育苗技术防治土传病害,让西峰温室辣椒甜瓜亩产翻三倍!”市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秦一统表示。近年来,农科院构建了“良种+良法”“设施+农艺”“品质+品牌”的技术体系,提升蔬菜商品率和市场价值。肖正璐介绍,科研基地已汇聚省市最新成果,突破设施与露地高效生产新技术,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增收的希望从田间试验中来,这是农科人的毕生追求。”
从田埂到科研的坚守
草帽布鞋,三句不离果蔬,钟爱超市蔬菜区和菜市场......肖正璐的“泥土味”贯穿职业生涯。他的“陇东瓜菜”微信群如同24小时诊所,800多种植户随时@这位“肖大夫”。 农科院实验室的日程表记录着这位58岁专家的日常:清晨育苗观测,上午田间指导,下午项目研讨,夜晚文献研读。他带领团队攻克高海拔地区茄果类蔬菜越冬难题,制定绿色生产标准18项,4项专利提升大棚劳作效率40%。 办公柜里65本笔记见证着从“津优35号”黄瓜到“陇椒10号”的引选历程。
34年间,肖正璐主持参与科研项目5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35项奖励,制定生产标准18项,授权专利4项,发表论文65篇。其研发的薄皮甜瓜早熟技术使成熟期提前15天,产量高出1倍,半亩大的塑料大棚最高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引进推广的“陇椒系列”辣椒新品种,抗病性强、产量高,成为革命老区“辣椒革命”主力品种。
在他的推动下,市农科院构建起覆盖市县乡镇的四级示范网络,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我们围绕'三元双向'农业布局,着力打造科技示范新名片。”肖正璐表示,团队正集成推广绿色高产模式,调整种植结构,示范高效益优新品种,提升特色蔬菜种植比例。
从青丝到华发,从技术员到副院长,肖正璐始终保持着“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本色。办公室墙上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寄语,与30本泛黄的田间记录本相映生辉。
“看到菜农日子越过越好,就是最大欣慰。”这位农业专家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依旧步履坚定,以科技之光照亮陇东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