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冉李村绿意盎然。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通讯员 程娟娟 )一村之美,始于文明,成于治理。西峰区显胜乡冉李村柳枝轻拂,柏油村道宽阔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互助幸福院饭菜飘香,手工作坊笑语盈盈,田间地头春耕正忙……近年来,冉李村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以“强组织、促发展、聚民心”为主线,创新“党建引领+”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点上开花”向“全域提升”跨越。
老人和孩子们在村部前的广场上锻炼、玩耍。
“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开饭喽——”上午九点,冉李村互助幸福院里飘出阵阵饭香。十多位老人围坐桌前,金黄的米粥、鲜嫩的时蔬、松软的手工馍,一餐热饭驱散了独居的冷清。“自从有了幸福院,吃饭有人管,饭后还能下棋聊天,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徐忠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互助幸福院里,热气腾腾的午餐出锅。
冉李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一老一少”关爱服务,下实手解决独居老人用餐难、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管等问题。2022年6月,村“两委”将废弃校舍改建成互助幸福院,免费为留守老人提供餐饮、文娱等服务;同年10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爱心互助学堂”,为78名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和情感陪伴。如今,“一院一堂”已成为冉李村“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暖心品牌。
孤寡老人们一起在互助幸福院里吃饭。
村民在娱乐室里比拼棋艺。
“小手艺”巧变致富“金钥匙”
“家人们看这款手工篮,天然藤编,结实又环保!”在冉李村农文旅融合直播基地,十多名妇女手指翻飞,藤条在巧手下化作精巧的花篮、果盘。村党总支书记王艳艳一边和村上妇女一起藤编果盘,一边和村干部对着手机镜头,向网友们推介这些饱含着乡村韵味的手工艺品。
乘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2024年11月,冉李村成立了“织梦田园”手工艺工作室,通过“网络直播+手工编织”模式,将乡村文创产品销往全国。短短半年,藤编产品创收1万余元,5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大家农闲时就聚在一起手工藤编,农忙时把材料带回家做,还能挣一些零花钱。”村民齐剑明说。
村里的妇女们聚在一起藤编花篮、果盘,并通过直播推销。
爱心理发屋不时有老人前来。
冉李村地处塬边咀梢,过去农业技术落后,产业薄弱,近年来,村“两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鼓励返乡青年、退伍军人回乡创业,形成了种植、养殖、旅游文创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带动周边村民务工4000多人次,年总收入超百万元。
村民在大棚里栽植甜瓜苗。
村民在管护大棚樱桃。
人在“网”中走 事在“格”中办
春日的“说和亭”里,村组干部与村民代表正热议村庄绿化方案。“花卉品种要统一,栽种得整齐才好看!”“我认为要统一购买花种,美观又整齐。”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半小时便敲定了实施计划。这样的民主议事场景,在冉李村已成常态。
“我们鼓励村民参与基层治理,让村民自己选会长、定民约,做好事、破陋习,积极参与乡村重大事项商议决策,让‘替民做主’变为‘村民自治’,激活乡村基层治理的动能”。王艳艳说。
冉李村将村部院落休息亭改造为人大代表“说和亭”,打造群众说事、乡贤议事、代表评事、干部办事的治理平台,推动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治理,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助力解决民生关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村组干部与村民代表在说和亭中讨论村庄绿化方案。
村上的网格员走家串户,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服务。
“群众有矛盾,我们上网调解,群众有啥不懂的政策,我们上门宣传解读,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活力。”村委会副主任施金金介绍,冉李村构建“乡村组三级网格”体系,推行“网格+党建+调解”机制,选配12名红色网格员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服务,通过走家串户,讲解惠农政策、调解邻里纠纷、法治宣传引导,让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规范。这几年,村里矛盾纠纷逐年减少,先后被评为“全国法治文明示范村”和“省级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