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非遗里的庆阳】宁县皮影雕刻技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宁县皮影雕刻,源于皮影戏在当地的盛行。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的皮影始于汉代,至唐时较兴盛,而此时皮影演出的箱具多从陕西购回。宁县在秦代已设州立县,故为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有利地形,便于盛唐各类艺术大量的传播和渗透。民间各类皮影演出催生孕育了皮影雕刻艺术的发展和壮大。

宁县的皮影雕刻的萌生,发展在清光绪年间,经历了中华民国至解放初期的逐渐成熟和兴盛。1949年解放前以给人上门雕刻皮影戏箱为主,文革期间以雕刻“革命样板戏”为主,80年代初期随着古典戏曲的上演,冷落的皮影戏剧又重放异彩,雕刻业逐而红火,随着地、县举办展览和有关部门的收藏,古老的艺术获得了新生。80年代中期,通过英国人里查德·哈德迈(澳大利亚聘请驻甘肃省黄土高原生态研究所庆阳什社实验站)将瓦斜皮影带到了英、法、德、美、澳等诸国,他不但销售并讲课,使皮影走出了国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庆阳市连续举办的五届香包节上,每届都代表我县“一绝”参加展出,并获得多项奖励。

从形式上宁县皮影雕刻可分为表演和装饰两大类。表演类一般刻头300多个,身子100多个,其它辅助物具30多件。最大的1尺左右,最小的5寸左右。以人物为主,动物、飞禽、花草树木、神怪等。装饰类体裁同前,大小一般在2尺左右,最大的可达6尺。

宁县皮影雕刻的主要特征。一是其门类独特。皮影雕刻这门民间手工技艺,自诞生之日起,就属一门比较独特的门类,一张牛皮,几把刀子刻出神奇的影人,单调、枯燥的工作环境,也符合它传承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形成了家族和亲族中相传的民俗习惯。二是其技艺夸张。由于它的生存和发展是同皮影演出分不开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根据演出需要,分片制作结构合理,无损整体缺陷之感。在衔接之处紧密结合,显得紧凑、大方美观,极富装饰。造型上身段比较夸张,两手过膝,头大额高,女性特有的线线眼,樱桃小口,雕刻的活灵活现。外轮廓用直线概括,粗中有细,粗犷豪放。冠戴后移,使人物加倍精干,气宇轩昂。由刀路划分图案,层次分明,图案清晰,丰富多彩。

宁县皮影雕刻的重要价值。首先宁县是华夏农耕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皮影艺术是农耕社会的缩影,对于研究我国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以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宁县皮影雕刻技艺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地理环境的自然局限性,造就了宁县皮影业的兴盛,据有关史料记载,解放前后,光宁县境内就有皮影戏箱百余副,大小庙会、各类祭祀、红白喜事、均请皮影戏班助兴。雕刻艺人便为他们新刻、增补影人,曾经成为人们日常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一些影人的表现技法,通过他们完整地保存和记录下来,成为当今研究和保护的重要资料。最后宁县皮影雕刻技艺独特的表现手法,精湛的雕刻技艺,有较高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宁县的皮影除在省内外各类美术博物馆收藏外,还走出了国门,被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艺术场所收藏,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